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影行业已进入全球竞争的主战场,尤其面对好莱坞电影占据全球电影霸主地位的现实,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破釜沉舟的自我变革,使得互联网企业成为除传统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与民营电影企业之外的中国电影行业的中坚力量之一,共同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电影产业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力“马车”。国家已明确加速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总基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快电影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电影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5月,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我国电影全面复苏正当时,通过计算机视觉、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虚拟拍摄等数字化技术创新电影制作、提升电影产业运营服务管理水平等,能够在推动我国电影产业整体升级的基础上,助力我国电影行业取得新突破,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基于此,电影相关机构和电影人应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视野,更新电影行业数字化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化制片营销改革,使中国电影继续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建立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
革新数字化转型理念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影行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影院票房,但其文化影响基本局限在我国本土范围,难以进入全球主流电影市场,这便需要电影相关机构和电影人积极打造既能满足我国观众文化需要,又能为全球不同国家电影观众带来共享价值的“通用文化”。尤其面对好莱坞电影合作拍摄,通过将我国地标、历史文化元素等植入电影中,给我国观众创造“文化亲近”的现象。
用“中国元素”创造世界电影。电影人应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客观看待中国特色文化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文化与中国电影是我国在融入世界体系中的选择模式之一,应求同存异,切忌过度强调与西方国家或者全球对立的思维,将中国故事纳入全球共同体之中,通过中国电影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以呼唤更多人追求真善美,树立“中国电影应该成为世界电影”的理念,将此作为中国电影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使命。如此,电影人必须将中国电影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恢宏进程相匹配,以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现实洞察力审视电影数字化转型。电影行业亦应达成构建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共识,为中国电影行业转型创设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批评环境,共筑中国电影强国梦想,植根我国现实情况,胸怀世界、放眼人类,立志创造属于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化发展高峰的指导理念。
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影行业需转型为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之路,其中涵盖人才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电影科研人员应深入一线研究,构建“科研”为基础、“应用”为动力的复合型影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电影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对接行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电影相关机构应与专业电影院校、传媒院校展开密切合作,使得高校对接电影行业需求,培养熟练掌握和运用特效加工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虚拟拍摄技术的人才,明确影视创作人才、影视数据分析人才、影视后期数字化处理人才、运营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共同培养出影视理论扎实、技术敏锐性强的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参与电影表演与电影制作。电影科研所与高校应考虑国际电影产业竞争较为复杂的环境,尝试推行市场营销、大数据分析、影视专业英语等课程,并加强中外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吸引国际优秀的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和电影机构专业人员加入人才培养队伍中。此外,高校可以学习上海纽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等高校培养复合型影视制作人才的经验,根据产业价值链和市场需求整合全球资源,为师生提供国际化实践平台,并派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结合本土文化素材,加强学生通晓地域特色文化并熟悉西方影视经营体制的能力。同时,各主体应共同完善科技创新影视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专业能力、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电影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积极服务于电影数字化转型。
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
促进电影制片变革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电影制片中的应用,能够助力电影企业提前了解观众需求、观影习惯等内容,据此定位电影目标受众,阶段性采纳受众建议,调整电影制片方向。而这一方式催生出粉丝经济,使得受众在电影筹备、制作期全程参与选角、电影生产制作等,助力电影票房稳步增长,发挥重要经济价值。例如,电影《你好,李焕英》和《长津湖》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票房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粉丝在定档之前自发剪辑电影预告片,在影院LED显示屏、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中进行“先入为主”的传播,助力电影制作的成功。
电影制片数字化水平提升还得益于“国家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的应用推广,通过实施字母云联动协同机制,为电影工作室、后期制作公司、高校等主体提供服务,推进“本地制作+云端制作”“云计算数据中心+影视基地”,以及“影视后期制作+人才基地”融合的电影制片改革,将智能图像转换、特效优化、智能修复等数字化技术贯穿于电影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消耗,显著降低电影制作成本。
加强数字化危机公关,
促进电影营销变革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理念、营销物料和营销策略等皆发生较大变化,促使电影相关机构与电影人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进行电影市场营销,主要包括话题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品牌营销等营销方式。例如,电影《长津湖》上映期间,其主创人员专门赶赴沈阳祭拜抗美援朝烈士,带动线下消费者自发宣传电影,成功利用观众好感进行二次传播,取得较好的口碑营销和事件营销效果。相比之下,投资较多的《王的盛宴》却遭到网络水军“黑”影片,而片方未能采取正确的数字化危机公关策略,直接绕开观众,雇佣大量“网络水军”刷好评,反而使得影片口碑下滑,局面失控。
事实上,在电影营销遭遇危机时,片方应及时借助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实时监控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媒体与观众作为主要信息传播者的地位,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传播优势,及时搭建还原事实真相的营销平台,通过媒体和粉丝传播最新信息,避免负面效应的持续扩大。总之,电影片方应随时做好应对危机公关的准备,借助数字化技术制定灵活的应对方案,增加电影营销胜算概率。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