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影工业美学”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策划组织的2023年度“人文学科十大学术热点”。这十个热点分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新兴科技的伦理审度、哲学论域中的规范性问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全球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文学研究、文明互鉴视域中的世界文学、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电影工业美学。十个热点涉及文化、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个人文学科领域。电影工业美学是唯一入选的电影领域的学术热点。
电影工业美学是近年电影研究界基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工业化升级的现实和新导演的创作及新美学而提出的。近年,无论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还是遭遇“寒冬”,抑或“头部”问题、票价问题等具体问题,都使得“产业升级”“重工业电影”、技术美学、电影工业及电影工业观念等成为业界学界的关注焦点。因此,源于学界对电影生产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强烈的“近忧”和“远患”,“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应运而生。质言之,电影工业美学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现实和新导演创作,兼顾历史与当下、学术与实践,以超越工业/美学、艺术/市场、传统/现代二分的开放立场,回应电影生产与理论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自2018年首次出现以来,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探讨几乎涉及到电影全产业链生产,诸多学者进行了原理论、方法论、创作论、本体论、受众论等多个维度的体系性建构探索,紧跟前沿的新媒介语境,致力于搭建新时代电影阐释的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电影工业美学自提出以来,受到影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探讨,140余位学者先后撰写论文250余篇,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工业美学发表见解,或运用理论原理,对大量影视现象、影视作品进行批评实践,不少评论在业界和读者中获得了一定的共鸣和影响力。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继续创下新高,相关论文达60余篇,相关文章、专访、评论计百余篇,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其一,思考总结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学科体系性,探讨电影工业美学在艺术学、电影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位置。如陈旭光《论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科体系建构与方法论意识》《电影工业美学:当代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实践》,赵卫防等《理论旅行与理论的再生产:再探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李焕征《电影工业美学:学科边界、历史延展与逻辑起点——兼与陈旭光先生商榷》等。
其二,致力于“接着讲”和“理论扩容”,与伦理学、高概念等经典电影理论遇合,面对和解决技术美学、算法美学等具体的新兴电影问题。如陈旭光《伦理承诺、道德宽容与电影人的“工作伦理”精神——电影工业美学伦理道德之维思考》,袁智忠等《电影工业美学的伦理命题》,韩贵东《“以道驭技”:电影工业美学的技术伦理路径》,陈旭光等《“高概念”与电影工业美学的遇合——电影创意生产体系思考》,周星等《电影工业、技术美学与电影审美质地的再认识》,张明浩《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生成语境与理论资源》等。
其三,继续加大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批评化”既进行务实的批评实践,对科幻、动画、系列电影、影游融合、互动电影等新形态进行电影工业美学观念或视域下的深入研究。如陈旭光等《论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系列电影的品牌建构与“再生产”》,陈紫琼《电影工业美学中不平衡的真实性——以<流浪地球2>为例》等;以及新主流电影、中美合拍电影、玄幻魔幻电影、文艺电影等传统形态进行研究,如陈旭光等《“新主流”视域下中国电影的类型创新与工业美学探索——以<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个案》,张立娜《中美合拍片的“电影工业美学”建构:叙事结构、文化模式与意识形态取向》等。
其四,立足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建设全局,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共同体美学、国家电影理论、想象力消费理论等的关系。如张经武等《“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交集、分野与拼图》,陈犀禾等《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几种思路和比较研究》等。
立足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远大目标和电影强国建设的全局来看,电影工业美学入选年度十大学术热点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电影工业美学是中国电影学派这一学术共同体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它牢牢依托中国本土,密切关注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标志着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话语自觉和中国特色电影学术话语、学科体系的学术自觉。另一方面,电影工业美学呼应了中国电影全球化的现实和主体意识的自觉,表明当下中国学界已然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通过主体性的电影理论建设,处理中国电影发展的本土现实和“真问题”,才能推动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和电影产业。
当然,正如电影工业美学的主要提出者——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所说,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设远未完善,尤其是在一个“后数字技术时代”,电影工业美学更应该不断地“接着讲”。我们期待电影工业美学进一步完善、务实、体系化,既助力中国电影理论的建设,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创作的发展进行理论批评的“保驾护航”,以此见证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不断提升、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助推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