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档,张艺谋导演再携新片《第二十条》与观众见面。该片以喜剧手法包裹严肃主题,巧妙串联三个案件,以小人物的视角聚焦法律与人性的博弈,透过充满烟火气息的故事呈现,讲述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印刻在每一个观众心中,一经上映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在春节档之后更是显示出较强后劲。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首先是对现实题材的拓展。《第二十条》是张艺谋继《坚如磐石》之后,又一部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之作。该片聚焦“正当防卫”这一议题,故事内容取材自真实社会事件,抓住了大众关切的社会话题,精准地诠释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并将该法律条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进行艺术化的解构与重构,向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正义呐喊。
其次是影像风格的现实化。《第二十条》一反张艺谋导演惯常喜爱的形式之美,彻底摒弃华美绚烂的艺术雕琢,转而采用朴实自然的影像风格,以真实的影像呈现故事,具有浓厚的生活质感。全片没有奇巧炫人耳目的场景,而是以扎实的叙事、厚重的主题回归创作本身,是一部深刻反映现实的真诚之作。
最后是对弱势群体的观照。影片用较多篇幅刻画弱势群体,如被校园霸凌的学生、被骚扰的女乘客、被欺侮的残障人士等。而面对霸凌事件,霸凌者的肆无忌惮、旁观者的冷漠纵容、被霸凌者的绝望怯懦,往往使弱势者更加弱势,终成难破之困局。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是郝秀萍,她与女儿都是聋哑人,长期受到恶霸欺凌,但是有苦难言,以至绝望跳楼。《第二十条》通过对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的刻画,引发观众深深的共情与思考。
情法抉择间的剧情设计
一是影片采用三线平行叙事结构。三个故事在平行时空中同步推进,通过不断的串联耦合,巧妙地呈现出“法不能向不法低头”的主题。影片通过恰当的节奏把握,细腻地展现出情与法的艰难抉择,深深牵引着观众的内心。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义勇为拯救被流氓骚扰的女乘客反被判为故意伤害罪;韩雨辰英勇救下被校园霸凌的同学,反被施暴者以被击受伤起诉;王永强奋起反抗欺辱自己与妻子的刘文经,却也要锒铛入狱。而这三条故事线,精妙地汇集在一起,汇集在检察官韩明的身上。张贵生意外死亡之后得到迟来的正义;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得到了应有处罚;郝秀萍不堪重负跳楼后,王永强之案也迎来逆转。当这些事件在银幕上齐头并进呈现,逐渐反映出同一主题时,观众便能感受到叙事的巧妙细密,以及几条线索的完美呼应。
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第二十条》以小人物的视角作为切口来展现《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法理人情。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检察官韩明,并非张艺谋经典之作《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样执拗的人物。韩明身上体现出圆形人物的典型特征,青年时他是为吕玲玲打抱不平而遭受撤职的斗士;步入中年,他逐渐变得圆滑,总想独善其身。而在经历张贵生死亡、郝秀萍坠楼、韩雨辰的灵魂拷问、吕玲玲的肺腑之言后,他选择做出尝试,坚守法律底线,不让人们对法律感到绝望。影片通过韩明的转变与成长,呼应了法律的完善与健全,更加折射出现实的困境与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义。此外,吕玲玲在几乎全员反对的情况下,力争寻找刘文经的那把刀,这把刀不仅仅是刘文经犯罪的证据,更是象征公平正义的利刃。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如李茂娟、韩雨辰甚或是张主任,都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温暖、正义与坚守。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坚守初心,最终才使正义得到伸张,而这来之不易的公平正义,也让观众看到曙光。
三是喜剧元素的巧妙融入。作为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真正做到了喜剧与正剧的平衡。影片本身有着厚重深刻的主题,倘若拿捏不好尺度,便会有说教和鸡汤之嫌,而导演却出人意料采取喜剧的方式将其呈现,寓教于乐,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影片中的笑点与轻松氛围的营造多是通过大量对话,在家长里短的争论里展现了韩明一家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设计将“正当防卫”的争论场景,具象在观众面前,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融合情与法的两难之境,达到笑中带泪的观影效果。喜剧元素的融入,也使原本沉重的话题获得一种轻快的氛围,降低了现实事件所带来的沉重压抑感。
普法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一,影片向观众科普了“第二十条”。《第二十条》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正当防卫这一法条在实践中维护公平正义的不易,以及其得到完善的过程。故事取材于2018年昆山反杀案、2018年福州赵宇案等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而该片的描绘足够真实、立体,致力于讲述在这样一个案件背后,有着如何定性、如何判决的艰难过程,让观众明确何为“正当防卫”,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法。
其二,贴近民生,引起广大观众共情。影片高度还原现实中的检察官们的日常生活,以略带诙谐幽默的方式将其真实呈现出来。普通人要面对的孩子的升学压力、中年职场压力、夫妻矛盾等等琐碎的日常压力在检察官韩明身上也别无二致。公交车上、校园中、村庄里,这些贴近民生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影片中张贵生的女儿对检察官韩明的发问“如果你在那辆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做?”,还有韩雨辰那句“那谁有错?”,不仅是在问韩明,也是在问观众,每一次挣扎疑惑都是对每个人的灵魂叩问。
其三,是对公平正义的高扬。影片把情与法,以及法律和现实的冲突融合到一起,让人泪中带笑,在无奈与心酸中又给人以希望,引发深深的思考。正义虽会迟到,但永不缺席。亦如影片末尾,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所讲的那样,他们不只是在办案,而是在“办别人的人生”,不能让人们对法律绝望。而这一段发自肺腑的陈辞,是对司法惯例的质疑与反省,是对圆滑世故的成人世界的警醒,更是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吁。他掷地有声地说,整本《刑法》就写着四个字:公平正义。这不仅是电影的完满结局,引申到现实中也是美好的祈愿以及对法律的尊重。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周惠永这样说道:“让执法司法更加有温度,人民群众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二十条》的放映,对于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十条》是对现实的一记重拳,拳拳到肉,击碎成人世界的圆滑世故,击碎既定规则的永恒适用,击碎残酷现实前的虚伪面具。影片能够将专业性与故事性相融合,让观众真正了解什么是正当防卫,促使观众乃至全社会进行反思,具有深远意义与独特价值。
当然,《第二十条》在获得赞誉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客观来讲,影片中存在着一些法律错误,创作不够严谨。剧情集中探讨“正当防卫”这一议题,忽视了其他法律问题的合理性。不过,瑕不掩瑜,影片通过喜剧形式对于社会问题的聚焦与探讨,还是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而此类现实主义的影片还具有更大的创作潜力,创作者们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打开创作格局,追求艺术突破,以严谨的态度努力创作出更具时代价值、回应大众关切、促进社会进步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