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电影诞生初期,弗洛伦斯·劳伦斯因为一场被策划、刊登在报纸上的“意外”与“复活”受到观众追捧,成为电影史上的第一位明星,明星制开始出现,也因此彻底影响了电影工业的规则。就像埃德加·莫兰所说:“制造明星是电影工业最基本的事情。”在今后的中国电影史中,2024年春节档上映的《热辣滚烫》也许会成为一个明星研究的样本被书写。导演、主演贾玲的明星身份促成了影片的成功,她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景观,在文本内外吸引了大量目光,不仅让影片成功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关于影片和贾玲本人的讨论也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热议话题。
对于观众或是评论者来说,无法将《热辣滚烫》只视作是一部独立的影片来看待,它与现实的高度互文既影响着观影体验也衍生出相关的讨论。从人物塑造上看,《热辣滚烫》高度依赖现实。在观影之前,绝大部分的观众已经提前知道这将会是一个关于贾玲所饰演主人公身材变化的故事。因此,片中主人公乐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形象,她与真实生活中的贾玲,或者说与以往影视剧、综艺节目、短视频中的贾玲形象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先在的、跨媒介的贾玲形象深入人心,才会引发观看电影时的震惊体验。
创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因此影片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就可以让观众迅速投入其中。在拳击训练的“四季蒙太奇”段落里,贾玲的身体成为串联影片内外的中介,唤起了观众的双倍热情——既是全片情绪的高点,又真切地明白这是现实中贾玲的真实经历。观众会把对于贾玲本人的情感投注到主人公乐莹身上,反之亦然。这种感觉很微妙,因为商业电影的一个功能就是将观众缝合进电影文本当中,暂时忘记外部现实。但在观看这部电影时,现实常常会在脑海中伴随出现,贾玲的现实形象就是影片离不开的注脚。因此很难分辨出观影快感究竟来自影片的内部还是外部,演员的真实性和所饰演人物的真实化之间的差别被消除了。
不过就现实形象的使用而言,影片对贾玲/乐莹身体的表现并不仅仅是为了带来奇观。一些评论中列举了《热辣滚烫》和原版《百元之恋》之间的区别,而我认为《热辣滚烫》相较于原版,一个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正在于通过身体的在场与展演,影片达成了文本内外女性从遮蔽走向显现的过程。再来回顾一下全片的第一场戏,这是一组主观镜头,观众跟随人物缓缓走向竞技场,一步一步踏上台阶,大幕即将拉开……这样一个开场除了制造悬念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在象征层面揭示出影片的主旨——乐莹/贾玲上场。
在影片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里,乐莹的声音和感受一直处在被遮蔽的状态。而当蜕变后的她从休息室走出,双拳相击带来的肌肉颤动完全是一次对身体的展示行为。乐莹也因此从过去被忽视的对象,变成站在拳击台上被看见的主体。而现实中的贾玲,因为拍摄这部影片停止了一年的公开活动,当她再次亮相时,便昭示出了一种要被最大化看见的姿态。乐莹/贾玲通过身体上场,文本内外的女性表达也得以被看见。
而这种对身体的展示所传达的不是征服或者压倒性的胜利,影片对“赢”的态度说明了这一问题。赢在《热辣滚烫》中并不意味着一种要向他人证明或是“打脸”式的成功,赢是对自己人生的交待。就像片中所有的反面人物,无论是前男友昊坤、妹妹乐丹、表妹豆豆、前前男友和闺蜜,到结局时都没有受到各种形式的惩罚,也没有诸如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这类设置,影片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赢并不一定是针对外部的,战胜自己就是“赢了一次”。
《热辣滚烫》虽高度依赖现实,但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却又不够接近现实,这是影片有缺憾的地方。还是以拳击训练的蒙太奇段落为例,这场戏对身体变化的呈现无疑让人振奋,但现实的部分却有所缺失。比如,身材的变化在感受上有哪些差别?训练时如何维持生计?如何平衡训练与生活?片尾以字幕形式出现的贾玲减肥日记记录了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体现出现实的质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最真实的生命状态。但片中乐莹训练过程中的现实处境、身体感知却没有得到表现,这对于剧情的说服力、人物的塑造是有一定折损的。
总体而言,尽管《热辣滚烫》有着可以被明显指出的不足,但就像前作《你好,李焕英》一样,贾玲依然用她质朴且笨拙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经验全情投入到电影当中,很难不让人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就在我们看到贾玲用身体创作的同时,Sora生成的视频已经在影视从业者心中埋下了焦虑的种子。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AI数字人大概率会成为电影中的角色,身体力行的表演将不复存在,而我们所有基于现实经验对影像中身体的理解也可能会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