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我就告诉我的团队,短视频和直播是未来电影宣发重要的窗口。”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委员说。去年暑期档引发热议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时,乌尔善导演的这部影片不知道该怎么去宣发,我就告诉他,你来,我给你做直播,”六天六城近30场路演活动全程纪实,从石家庄到呼和浩特,“我们不仅全程纪实呈现路演现场,更是将电影创作团队的后台花絮、车上访谈等画面放给观众看。”影片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直播在电影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开展大量探索、取得一定成果、引发热烈讨论,王平久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二是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储备新锐力量。”
除了建议之外,王平久委员在面对视听创作生成式大模型面前并不畏惧,他提出了自己新的电影宣发构想,“未来,直播和短视频的电影宣发模式也将会被淘汰。我们要做不一样的电影宣发——现在观众看到的是短视频放出电影中精彩的画面,将来我们的宣发将不用任何一帧电影画面,用小短剧的方式进行电影宣传。”他强调,电影始终作为内容消费品,在宣传方面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要吸引观众注意,也要激发观众走进影院观影的愿望。
同时他还介绍,今年电影频道将有“大动作”,预计于今年推出健全科学专业的电影评价体系,要一改商业平台大数据工具“各自为战”“既是裁判也是选手”等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红红火火,取得丰硕发展成果,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运行规律。进一步鼓励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专业的电影评价体系,亟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电影制投宣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权威、专业、全面,避免资本和商业化因素干扰的国家级电影大数据体系。”
他认为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影片传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挖掘,鼓励电影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出小我拥抱大我,更加聚焦作品与观众、与时代、与文化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大数据体系以全景视角观照电影的综合价值、综合素质,不‘唯票房论’、不‘唯流量论’、不‘唯评分论’,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有利于避免附加因素的干扰,更好地聚焦创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