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都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大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且两国的文化交流逐渐渗透于彼此的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俄电影产业合作便已拉开序幕,第一部俄罗斯纪录片《列宁的葬礼》于1924年在中国上映,引起强烈反响,为中俄影视文化深入交流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俄影视交流发展迅速,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合作更加具体。
迄今为止,中俄影视文化交流已成为中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中俄影视作品成为巩固中俄关系,帮助两国人民深入了解中俄文化、相互学习中俄语言的重要工具。尤其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层出不穷,中俄影视作品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不仅使中国观众对俄罗斯民族面貌、生活习惯、语言和文化等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俄罗斯观众能够了解更为真实的中国当代生活、切实理解“中国梦”,推动中俄影视文化交流进入新层次。
相较于高校开展的中俄语言教学、中俄各领域交往新闻报道等,中俄影视作品中涵盖的非语言交际信息更为丰富。主要包括人物的各种形体语言、环境语言、时间和空间利用、副语言等,能够作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框架,为解释不同文化内容提供丰富信息。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更为真实。依托中俄影视作品学习研究非语言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了解体态语差异、副语言差异、客体语差异、环境语差异等中俄非语言交际差异,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中俄文化知识,并在对比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实现共同进步。
体态语差异
体态语亦称“身势语”,是指全身或部分身体动作,用于同外界交流情感或传达信息,体现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方面。“吃东西”“睡觉”等部分简单的手势语不受中俄文化或种族差异影响,在中俄影视作品中能够被轻易理解与应用。但中俄影视作品更多传达复杂的体态语,这些体态语反映出中俄文化差异,而差异主要体现在表情、眼神、手势等方面。
在表情方面,中国人不善于掩饰、不喜欢造作,对陌生人鲜少作出友好表示,通常刻意控制面部表情;俄罗斯人不轻易隐藏内心真实想法,习惯用表情传达情感,更为开放和直接。在眼神方面,中国人通常会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将此视为对别人的尊重;而俄罗斯人倾向坚定且直接地与对方眼神对视。在手势方面,中国人常用“拇指竖起来”表示满意、“OK”;而该手势在俄罗斯则有侮辱意味。中俄观众可通过观看中俄合拍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观察中俄体态语差异。据此,在之后的现处中,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眼神与手势等,获得不易察觉的语言信息,进而准确传达自身情感,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
副语言差异
副语言亦称“类语言”“伴随语言”,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发出的包括沉默在内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分析研究中俄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这里是中国》与俄罗斯电影《他是龙》发现,“沉默”是副语言交际差异的主要体现。中国人倡导“沉默是金”,习惯用沉默代替语言交际;而俄罗斯人认为“沉默”是不尊重,甚至侮辱的表现。这与西方文化倡导的“成人之间讨论问题,必须作出回应”的交际习惯相一致。但在实际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副语言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本身缺乏明确的信息意义,具体的意义需要根据语境确定。因此,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双方熟悉对方文化特征,根据具体交际语境准确判断对方传达的信息。
客体语差异
客体语是指不同国家大众人为制造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化妆品等,能够充分彰显大众审美追求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客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兼具交际性和实用性功能。从跨文化交际性角度出发,中俄影视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服饰、首饰、化妆品等发挥非语言交际功能,以无声的形式传递物品所属者和使用者的个性特征、职业特征、社会地位等信息。例如,中国影视作品以传统汉服、旗袍、中山装展示独特的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等;俄罗斯影视作品以传统俄国服装“萨拉凡”“鲁巴哈”等展示俄国文化。其中,中俄军装样式明显不同,能够作为识别中俄军人身份和立场的客体语言。再如,中国影视作品中京剧脸谱、唱戏场景、红唇、素颜等传统妆容传达角色身份信息;俄罗斯影视作品中厚重眼妆、浓密眉毛、鲜艳的嘴唇代表自信和美丽,同样能够代表某一群体身份信息。可见,中俄影视作品涵盖的客体语差异较为丰富,能够使中俄受众感受不同文化的美学观与中俄文化的独特魅力。
环境语差异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出发,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创造的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并非地理环境。但中俄影视作品习惯借助不同的地理标志物,营造差异化的心理环境,体现为具体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在中俄合拍电影《谜城风云》中,中国人对个人空间要求较高,注重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俄罗斯人更倾向于靠近对方,以表亲近。一般情况下,中国影视作品借助古建筑、山水等自然景观创设叙事场景,呈现亲切、温馨的环境氛围,给人以温暖感;俄国影视作品借助莫斯科红场、圣彼得堡宫殿等建筑创设叙事场景,呈现庄重肃穆的环境氛围,以冷色调为主导。据此,中俄受众能够对中俄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特色环境有所了解,进而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JK01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