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知识点多、内容涉及范围广,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理想目标是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语用能力。简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语用表达的得体性比准确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若英语使用者不懂语言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英语语用教学是英语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包括语用行事能力、语用推理能力、语用文化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用语境能力、语用效能能力等要素。
我国高校英语语用教学面临真实语境缺乏、教学主体语用意识缺乏等问题,将广西民族题材电影运用于英语语用教学中,借广西特色人文风景、自然风景、民族文化等创设丰富的英语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广西多元文化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文化敏感度,通过英语跨文化交际了解国内外更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夯实学生英语知识基础,拓展英语语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筛选优质电影
强化课前导入效果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题材电影稳步发展,对于文化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积极作用。已经发布的中国—东盟系列电影之一《再见,在也不见》、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电影《鼓楼情话》《白骆驼》《碧罗雪山》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备受观众青睐,同时带动越来越多民众前往广西当地进行旅游、考察。广西民族题材电影作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在彰显中国魅力、塑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传递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直接选取这些电影,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英跨文化交流、中英国家特色文化对比等内容的教学导入资源,以预习资料、前置知识等,辅助学生了解电影中所涉及的经济文化背景、主要人物、历史事件等,理解英语语用教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促进学生语用意识的觉醒。需要注意的是,英语教师应强化语用教学意识,结合语用学理论审视广西民族电影和英语语用教学的融合理念,反思英语语用教学的不足之处,积极参加专业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加英语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意识,充实自我语用知识,便于后续将广西民族题材电影更好地运用于英语语用教学过程中。
营造真实情境
开展语用技巧训练
广西民族题材电影运用于英语语用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借助电影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即将教授的英语内容串联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和模仿电影场景的语言操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升学生交际运用能力。例如,教师讲授“人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主题的英语语用内容时,围绕教材中的英语对话和课文内容,借助电影《碧罗雪山》进行情景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模仿表演,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复述、故事讲述等。在欣赏傈僳族小村庄风光旖旎的画面中,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谐关系塑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结合现实用英语讲述风俗故事的技巧。彻底颠覆传统英语教学以讲解语法句型、直接翻译课文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语言技巧的训练。具体到英语听说读写不同模块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提前给电影增加英文字幕,第一遍将字幕关掉,指导学生结合电影画面理解大意;第二遍听细节,并且在画面中做标记;第三遍让学生复述听力原文,并对照字幕查漏补缺。英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影指导学生猜词义,对阅读文本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和初步识记,绘制图表,记录关键词,形成个性化的篇章阅读导图,便于后续借助电影观看进一步完善阅读内容,层层递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高效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制定学习计划的技巧,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创新教学活动
增强语用规范敏感度
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观看《刘三姐》《白骆驼》等广西民族题材电影、参加英语角,针对不同主题电影,设置广西民歌、民族团结发展中个人如何发挥价值等相关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在观看电影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广西特色民歌传承、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新学到的广西文化英语词汇、语句等的特色表述。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丰富知识分享活动,加深学生对电影整体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尝试将民歌翻译为英文,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英语用法进行重复练习,丰富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语用文化能力。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指导学生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改写为英文剧本、设计英文版电影宣传海报、书写英文电影评论、制作英文版短视频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用的合适场合,结合英语写作逻辑思维训练,提升语用推理能力。
丰富教学形式
提升语用行事能力
广西民族题材电影能够直接作为英语语用教学资源,其中涵盖广西民族音乐、特色小吃、传统舞蹈、地方民歌等。据此,英语教师可以丰富英语语用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等,进一步了解广西的多元文化。例如,广西壮族题材的音乐故事片《天琴》,围绕展示壮族文化的乐器——天琴展开故事论述,影片中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服饰、甘蔗林、壮族山歌等元素,皆引发观众对壮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影片出厂时分为普通话和壮语两个版本。而后,该影片译制中心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契机,将电影《天琴》译为越南语。英语作为第二外语,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古村落、文化馆等,参加“三月三”等文化歌节,身临其境感受影片中描述的人文风情,帮助学生用英文准确表达电影主旨,以及电影中各类特色文化元素。高校还可以举办影片相关的短视频制作大赛,如桂林学院举办的“用英语讲述少数民族文化”大赛,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化技术,将实地调研拍摄和记录的广西民族手工艺、民俗、饮食、建筑、桂林山水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汇总,创作微视频或者抖音短视频等,作为电影融入英语语用实践教学的产出形式。在此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影视专业、汉语言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联合,提前将学生分为英语字幕翻译小组、中文字幕创作小组、视频录制和剪辑小组,随后由教师团队进行审核,保障广西民族文化与英语语用实践教学的融合恰到好处。同时,学生在英语语用实践过程中,要学会相互合作,掌握一定的沟通、协作技巧,提升其语用行事能力。
(作者系柳州工学院讲师)本文系柳州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基础英语A1》(2021YLKC003);柳州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英语国家概况》(2021kcsz019);2023年度柳州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英语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