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蕴含深厚的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在讲述红色经典、塑造红色人物、弘扬红色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爱国之情与社会责任感。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增强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红色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将红色电影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既有内在逻辑合理性又有现实教学必要性,能够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红色电影融入课堂教学中
电影集声、画、光、色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以音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将静态的文字说明转化为动态的直观演绎。而红色电影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听觉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强化学生对红色人物的记忆。鉴于此,思政教师应将红色电影与教学具体内容相结合,筛选经典红色电影片段,以人物、事件、语言等元素,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思政教师可以将《1921》《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融入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血性。以《建军大业》为例,其以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结合影片中少年英雄粟裕飞身跃起挥刀砍向敌人,叶挺与贺龙等人浴血奋战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时,选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红色电影,促使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学习与弘扬其美好品德。例如,张思德在烧炭过程中,因炭窑塌方将战友推出炭窑,自己却被埋在里面而牺牲。这种“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永不过时,值得当代大学生弘扬。
将红色电影融入网络教学中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迅速的当下,大学生的学习阵地、生活阵地、娱乐阵地逐渐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形成线上线下的双联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话题讨论的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营造良好的思政网络教学氛围。例如,《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扭转战场态势的历史故事。思政教师可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的基础上,结合微博话题“直播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抗美援朝知识点与内容的理解。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有大量网友主动转发这一话题。思政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结合电影《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思政教师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官方网络账号中,推出关于红色电影的推荐和介绍。例如,在B站讲解红色电影,以电影解说的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电影《十月围城》深刻探讨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聚焦人民解放军和共产党为国家未来所做的一切,启发观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将红色电影融入实践教学中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实地、近距离地感受历史。教师可以红色电影为引子,在组织学生观看完电影后,带领学生亲自前往电影中的事件发生地感受历史的变化。电影能够以画面和音效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对学生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实地探访则更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甚至有机会让学生亲眼见到当时的历史遗迹,形成记忆联动和今昔对比。电影《八佰》讲述在淞沪会战中,被称作“八百壮士”的革命军留守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参观晋元纪念广场,使学生将电影中的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与此相联系,同时广场上的八百壮士纪念主题雕塑也能够使学生联系电影中的八百壮士。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历史。思政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红色电影的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历史。场馆内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基本陈列,展示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展出有近4000张照片、9992件文物、262部影像资料,纪念馆内还有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
将红色电影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浸润、感染和熏陶作用,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将红色电影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丰富多元的红色电影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在特定节日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如在7月1日建党节观看《建党伟业》,在8月1日建军节观看《建军大业》,在10月1日国庆节观看《建国大业》,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同时,在每日的校园广播中推出红色电影推荐节目,组织电影制作人到校为学生讲解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故事。例如,在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我的父亲焦裕禄》上映之际,天津市教育两委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集中观影暨“红色影视艺术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研讨会,邀请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女士、总制片人、导演等电影主创人员,以及来自洛阳中信重工、河南大学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与师生共同研讨新时代如何学习与弘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红色电影节活动,筛选部分经典红色电影片段,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和表演,以文娱共享的方式推动红色电影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在学校文化长廊中选取红色电影中有代表性的台词做成标语和名言,或者对电影中的历史人物做展板介绍,将电影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事迹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红色电影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秀素材和良好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将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作者系韩国南首尔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