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此次研讨由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多位文化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共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周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参加研讨会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杨乘虎主持致辞仪式,主题发言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晓勇主持。
周星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刻感悟思想伟力,扛牢使命担当,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袁正领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文艺应把握巩固和增强文化主体性,着眼人民性,立足现实世界。肖向荣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论思考,从文艺创作方面分享了中国艺术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阐释党的思想和党的精神,还分析了艺术教育应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当代性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
主题发言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理论思想,不仅是指引我们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途径,也是指引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的根本遵循”“电影艺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耦合”“电影的艺术精神:传统文化的技术”刺点’与创造性转化”进行了分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认为,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文艺路径是文艺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表示,将马克思主义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和”的精神贯穿性、持久性,一定意识到中国文化高级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认为视听文明是未来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形式。视听内容的生产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影视剧创作,不仅是消费性的视听产品,还包括更为广泛的视听书写内容的交流和互鉴。视听文明还体现为由读者向观众的转化,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新的视听内容的融合与取代的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全球文明倡议也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创新传播指引方向,是推动形成交流互鉴,对外软实力传播的重要路径。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军认为,要紧抓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三个方面的思考,深刻践行总书记的要求,要用代表国家水平的时代杰作,用新的技术支撑这种产业方式,来创造出这个时代的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委员张璐从三个方面出发,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音乐评论进行分析:一是立足中国精神,开辟人文内涵;二是增强原创实力,打造本土精品;三是展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郑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