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业伴随着韩国政府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从上世纪末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无论是频频获奖的大师之作还是备受市场认可的商业大片,都生机蓬勃地探索着兼具民族语境和国际化视野的双向表达,在全球化时代成为抵挡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面旗帜。在这一过程中,其技术发展、产业体系、创作生态和民族审美都逐渐走向成熟,进而得以引领更多新鲜内容在更广范围内获得更多关注。其多元化的成就也令韩国电影成为从现象研究到文化研究的热点和对象。可惜,在大量的网络热文中,时常会有明显勘误的史实性错误,造成了读者的困惑与不解。好在,上海三联书店近日出版了《韩国电影100年》,作者范小青对韩国电影的百年历史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研究,弥补了在国别区域研究上的这一学术空白。
用中国特色的电影历史方法论
讲述他国文化历史
范小青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韩国电影,集高校教师、电影节策展、专栏作家和制片人多重身份于一身,在中韩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上长期担任沟通的桥梁,对韩国电影的产业结构与创作发展都有较为深入独到的见解。基于其上的《韩国电影100年》不仅大量运用了作者亲历亲见亲为的研究数据,详实且生动;而且历史切入点独具巧思,研究方法主体性鲜明,是一本尤其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外国电影历史文化丛书。导读中提到,阿基米德的支点撬动地球说,对于千头万绪、庞杂陌生的外国历史研究同样适用。因此作者将撬动韩国电影历史的“386世代”创作集群作为历史的切入点,并运用中国电影史深入人心的“代际划分”方法论,对韩国百年电影史进行了重新解构。将之从殖民地时期到江南时代划分为五个创作世代,既符合韩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令中国影迷倍感亲切。可以说,用中国特色独具的方法论建构与书写其他地区的文化历史,不啻为是对构建中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的一次大胆践行。
书中指出:“以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为代表的386世代赋予韩国电影历史的意义与能量和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历史贡献相似,他们都是引领本国电影艺术大发展、被世界瞩目的银幕新美学的开拓者,作品有着强烈鲜明的美学特征与意识共识,而且代际之内彼此交流、共同成长的连带关系明显,同时与上一代和下一代都有着延承与更新。”作者敏锐地抓住了韩国与中国在社会人文传统上的相似性,借用“代际划分”的方法,化解了读者在了解韩国电影史时因为陌生文化和繁杂历史而困惑纠结的局面。
除了方法论的创新应用,作者还做了大量的一手韩文文献资料研究与“零距离”的电影人访谈,以具体生动的口述资料来补充和佐证历史细节的准确性。当前学界越来越重视口述实录的历史研究方法,它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不同,更偏向于从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层面去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历史学者提供更多的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洞察。釜山国际电影节理事长李庸观称,书中珍贵的口述实录跨越了简单的问答,态度真挚并兼具问题意识,补充了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韩国电影历史研究资料缺乏的现状,令韩国电影历史的研究既新鲜又可信。因此,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来辅助、佐证最近30年韩国电影大变化的历史,无疑是《韩国电影100年》的最生动之处。
范小青在书中不仅对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访问,以大量的一手资料辅以读者补充理解,还对孕育这样电影环境的韩国文化土壤和这些电影作者们的成功之路进行了分析。首先,书中史无前例地对韩国电影的关键时期,即2000年以后的黄金20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一针见血地点出了“386电影世代”主导了千禧年前后民族电影的崛起与辉煌,这一批具有深刻民族思考的导演们就像一把打开韩国百年历史大门的钥匙,他们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夺目成就不断印证与加强着韩国电影“开放性与革命性”的历史色彩。其次,她还对最近的女性电影人群体做了梳理,系统地整理了韩国女性导演群体的崛起过程,为读者整体理解韩国电影提供了思考契机。书中指出,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女性电影人创作实例,希冀饱含女性特色的电影能够成为韩国电影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的原动力。这些不同世代联结而起的杰出电影人承上启下地关照着韩国电影百年史,在解放韩国电影困境的同时,也解放了被好莱坞文化霸权压制着的民族文化想象力,让积极拥抱世界又不失民族特色的韩国电影成就了“韩流”在全球的流行。
“祛魅”学者“高冷范儿”,
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人们很容易对声名大噪的陌生文化产生一种神秘、神圣化的非准确认知,因此引导大众“祛魅”是人文社科学者的任务之一。英国当代著名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整体”既是指大众日常生活和生活经验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整体,也是指弥合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间隙与对立的整体。新时代下的文化大众化建设不仅能对精英主义文化祛魅、为大众文化正名,以此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还能突出人本价值,彰显民族特色。这本书就是文化大众化的一个范本,它是一本写给所有影迷的参考书,语言生动有趣,行文中又不乏学者智慧,甚至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语,比如“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和“四老天王”来讲述韩国电影创作者之间的传承,既有史学脉络,也不失通俗易懂的风趣,同时也暗合作者对韩国电影“左右逢源”的特质总结。可以说,这本书既可浅读,也能深阅,是当下少见的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备的电影史著作。
此外,《韩国电影100年》在史实准确的基础上把握住了韩国影像美学的发展方向,回应了韩国电影在不同时代下的发声。书中有产业视角的全景分析、有各代际创作者的群像光谱、有大量独家的业内访谈,还有珍贵的全彩印刷的数据图表,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民族心理等多个维度,为有兴趣了解韩国电影的读者,梳理出了一条专业的路径。全书以创作群体和产业结构为筋骨,集中梳理和构筑了韩国电影史的主要框架,对韩国电影的国族想象作出了客观分析,探讨了关于韩国电影创作群体如何应对电影产业的变化和发展,并借此完成自我革新和民族性表达的问题,是一次成果颇丰的韩国电影史实证性探索。
范小青认为,韩国电影正以其特有的“恨文化”底调和卓越的民族创造力征服了世界观众,而韩国电影的价值取向、突破方向和未来发展不仅是韩国电影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国电影人可以借鉴、促进中国故事“走出去”的一个路径。以史为鉴,洞见艺术与技术、产业与文化的关系;以银幕为镜,洞见民族文化的美学传承和民族哲学心理的外现,以及在两者的共同雕塑下,国族形象的变迁。韩国电影的百年历史,正如作者所概括的“五方杂处、柳暗花明、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