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ReelFocus新血影像计划”评委,香港导演许宏宇用“兴奋”一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的片子都很有个性。”谈及评审标准,许宏宇说,“在整个剧情和所表达内容在线的前提下,我会偏向一些实验性或者新鲜感多一点的片子。”
谈及当下青年导演的创作,许宏宇欣喜表示,电影市场又回到了好导演、好作品层出不穷的年代。面对激烈竞争,他鼓励青年创作者“不用急着在20岁成为导演,先找到内心的兴趣和热爱”。而经历了主流大片、古装片、武侠片、爱情片、青春片后,许宏宇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我想用中国哲学视角讲述人类的故事,可能会拍一部科幻电影。”
竞争激烈,
青年导演抓住“热爱”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青年创作者走进观众视野,他们的电影类型丰富,题材多样。从内地导演申奥执导的《孤注一掷》,崔睿执导的《消失的她》,谢君伟、邹靖执导的《长安三万里》到香港导演简君晋的《白日之下》、卓亦谦的《年少日记》等,年轻一代的中国导演,在电影市场崭露头角、挑起大梁。
对于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宏宇态度乐观,“这对电影市场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许宏宇觉得,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好像又回到了十多年前他刚入行的氛围。那时,24岁的许宏宇联合执剪了陈可辛导演的商业大片《投名状》,27岁独立执剪《建国大业》《十月围城》,28岁摘得金像奖最佳剪辑奖。
许宏宇感慨道,当时的电影市场可谓竞争激烈,“在外人看来那可能是一种竞争,现在看来,其实是百花齐放、大放异彩。”
如今,电影市场又回到了好导演、好作品层出不穷的美好时代,许宏宇欣喜于青年导演们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导演在努力抓时代的脚步,有一些可能在抓一些类型、有一些在努力找回大银幕电影对于心灵的影响。”作为青年导演的一员,许宏宇说,他更想抓住内心的热爱,去探索、去拍摄。
20岁不要着急当导演
从“剪片天才”到跨界导演,许宏宇的经验是“不要着急”。
和很多年轻人类似,大学刚毕业时,许宏宇也想马上做一个导演,但因缘巧合,他成了一名剪辑师,并收获了一段宝贵的经历,他说,这段经历为他成为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用着急在20多岁的时候就去做导演”,许宏宇说,“我觉得我的导演工作才刚开始,当我快40岁的时候,我才拍我的第一部电影,这也会让我觉得我的生命才刚开始。”他认为,拍电影是一辈子的工作,“因为我们热爱,所以要长远去做,而不能只看着今天。”
当被问及有哪些经验与青年创作者分享时,他建议,年轻人要沉淀自己,多接触优秀导演,跟着前辈导演去剧组磨炼,找到感兴趣的岗位,“你看,我跟着陈可辛导演那么多年,帮他剪片子,让我学习到很多,而且不只是他,还有其他的导演给了我很多帮助。”许宏宇坦言,和优秀导演共事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在他看来,电影是一个工业,在具有技术性的同时也具有传承精神。
成为导演之前,许宏宇是一名剪辑师,当被问到成为导演是否需要具备“多重技能”时,他给出了否定回答:“电影是一个合作的艺术,你可能缺乏某项技能,但你可以找到你有这个技能的合作伙伴,这反而是重要的。作为导演,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诚实地去看待我们的背景、经历、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如何面对自己,然后,再去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