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正在点映。凭借精益求精的匠心制作、青春质感的先锋影像、严谨壮阔的史实呈现,电影在上映后迎来了收获了诸多好评,盛赞影片既有严谨的抗战史料细节呈现,更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充满青春质感与令人眼前一亮先锋创新突破。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由田沁鑫执导、秧禾之文工作社担纲编剧,段奕宏、田雨、李光洁、关晓彤、孙红雷、陈建斌、廖凡、辛柏青、王挺、赵阳、佟大为、万茜、宋佳、朱颜曼滋、吴谨言、罗一舟、顾珂嘉等主演,首次在大银幕上展现、抒写、梳理了1931年到1945年抗战14年的中华文艺界的抗争史,传递了中国近现代文艺大家的精神力量,呈现了一幅文艺群像史诗画卷。
文献编织历史厚度
获专家好评
作为首部文献戏剧电影,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中依托历史事件线索,将抗战时期的文艺史料详尽呈现,其中涉及许多不为人知的文献内容,极具史料价值。为了还原历史细节,搭建起真实可信的故事背景,编剧团队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回忆录、文集、论文,观看许多关于当年的历史纪录片、电影,查看了原始的歌曲曲谱、美术作品等,并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进行了认真查阅和比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这样评价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它对历史的塑造脱离了单一轴心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个群像式的表达。它综合了所有的艺术特点,为文献怎么搬上舞台提供了一种思考,把文献话剧当成一种审美的建造,这可能会成为中国式现代话剧的一种开端。”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浩在看过影片后表示,《抗战中的文艺》深入地挖掘了抗战中的文艺发展脉络,这是之前诸多历史研究中少见且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方面,“通过戏剧、诗歌、小说、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戏剧与电影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抗战中的文艺创作的整体风貌。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以舞台表演和镜头记录的方式得以呈现,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抗战时期的文化氛围,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文艺气息,该影片兼具纪实与史料的保存价值。”
与此同时,在国家话剧院和中影的联手打造下,电影《抗战中的文艺》鲜有地将戏剧和电影进行了创新式的融合和创新,依托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以颇具先锋特质的实验性创作打造出一部既有戏剧仪式感也有电影光影质感的影片。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犹如穿插在剧院与影院之间,畅游戏剧艺术与电影魅力盛宴,“这一场光影与舞台的完美融合,跨越多种艺术,融合了两者的精髓,是一次十分新鲜的观影体验。”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武亚军更是在看完影片后,对影片里两种艺术形式的深层次的融合给予高度认可:“影片并不是简单地将这种穿插交融进行简单的记录,而是将历史扮演段落从‘第四堵墙’中‘解放’出来,直陈在观众面前,更具电影化的冲击力,使原有舞台演出的嵌入内容变成了‘第一视觉’。”
细节制作链接历史
触动广大观众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首次将抗战14年的文艺历史梳理呈现,通过一件件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详细地串联起一幅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文艺抗争历史画卷。从“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控制下东北作家的奋起,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从“一·二八”后43 位文化界人士在《文艺新闻》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到进步文人在香港沦陷后的“香港大撤离”……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广大观众在观影后也称赞影片中史料丰厚而详尽,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都被呈现得非常好,“从未从文艺的角度去看抗战的历程,这些历史的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一段民族的不屈抗争史,也是一幅中国文明在世界大战背景下不断挣扎、最终获得胜利的图景。”也有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感叹:“回过头想想我们学习的历史书,书上的一句句话,在观影变得无比清晰。”
同时,电影《抗战中的文艺》集结了四十多位实力中青年演员,再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金山、秦怡、张瑞芳、白杨、舒绣文、夏衍、田汉、聂耳、冼星海、贺敬之、丁玲、萧红等文艺大家在抗战的岁月故事。影片里文艺大家鲜有的青春鲜活形象,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部分——在电影中,赫赫有名的文艺大家不仅是一颗颗令人仰望的璀璨星星,也是一个个眼中有光、锐气进步的青年文艺创作者。因此,即便时代不同,但当抗战中的青年遇见新时代的青年,对梦想的追逐、对时代的情怀、对家国的深情,都会穿越时空交汇出绚烂的思想火花,绽放青春耀眼的光芒,从而引起青年观众们的共鸣,“电影让我再一次认识了这些文艺大家,很多和我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创作了非常知名的作品,有的更是已经拥有坚定的信仰、义无反顾奔赴延安了,向先辈们学习!”
《抗战中的文艺》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正在点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