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创幕后心声
陈家成:以史鉴今,观照当下
(《康熙与路易十四》出品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三百年前,中国与法国,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开启对话,为推动人类哲学、科学、艺术、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康熙与路易十四,素未谋面,却神交数十年,互派使节、互赠礼物、互相学习,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在人与人、国与国,乃至文明与文明的交往间,一以贯之。
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以史鉴今,观照当下: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也适逢奥运盛会,两国各界继续抒写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一部中法两国共同完成的影像文献,此时面世,以电影这种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法故事”,通过“国际表达、国际传播”,为人与人、国与国、文明与文明更好地交流、交融、交心,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片总监制喇培康提议我们拍这部影片,并且在本片的拍摄过程中全程给予指导;片中呈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文件;还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影片主创将纷繁的史料系统化,实现影像“既见木又见林”的表达。感谢所有人的热爱与努力,共同成就了这部作品。
喇培康:各美其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康熙与路易十四》总监制)
《康熙与路易十四》是我在2021年12月厦门金鸡电影节上向当时的广州广播电视台台长崔颂东提议拍摄的,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在停机后确定的。我提这个建议,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程度高,各方面工作都走在中国前列,电影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票仓,理应拍一些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影片;拍一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美学的影片;拍一些反映广州历史、展现广州魅力、具有广州特色的影片;特别是要用好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拍一些表现中国文化自信、开放包容,表现中华文明与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共赢,同时又能通过国际表达让国际主流市场认可的影片。
第二,我在提这个建议的时候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以往拍摄的老作品中了解到,1698年3月6日法国有一条500吨级的商船,叫“安菲特利特号”,满载法国商品和9位法国科学家来到中国,终点站就是广州,而不是其它地方。“安菲特利特号”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中法交流和合作,这条船也就成为了中法交流交往和中法友谊的首航。当时我就提议,可以以这条船为线索,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挖掘中法各层级、各领域、各时期交流交往的小故事、小插曲和大事件、大人物,把这些真实发生又鲜为人知的内容、特别是把中法平等交流互鉴的趣闻轶事串联起来,拍成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真实、细腻、生动、有趣的纪录片,这样既凸显广州在中法友好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展现广州辉煌的历史和繁荣的当下,又可以为广大观众带去一段直观立体的历史知识、为历史留下一串用电影语言书写的珍贵记忆,更能够凭借这些新颖独特的内容对外推广,或许能给中外观众带来惊喜,成为一部中外两个市场都能兼顾的记录电影。
第三,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将军亲手缔造的中法关系在各领域、各层级发展得一直不错,相当平稳,而且富有成效,目前两国关系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中法关系,称中法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在目前中美关系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良好的中法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有必要借中法建交60周年这样一个契机,拍一部反映两国历史文化、反映两国友好交往的纪录片,来庆祝和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后来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决定把影片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大致框定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具体说就是康熙和路易十四年间,中法两个东西方大国在科技、商贸和思想文化这三个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并把这些小故事用纪录片的语言、用我们所能够掌握的所有艺术和技术手段呈现出来。
第四,这部影片一定要拍成一部中法合拍片,这样才有意义、才有说服力、才能与中法双方共庆建交60周年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影片进入法国主流市场,并借助法方的渠道使影片销往更多的国家。我从事中外合拍影片的管理和实践很多年,深知中外元素相当、中外艺术、技术、资金投入均衡、中外两个市场兼得的合拍片数量其实并不多。我建议我们不仅要拍一部合拍片,更要拍一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合拍片,拍成一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拍片。现在看来,我们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影片的法国合作方对最终剪辑的版本非常满意,对影片即将展开的海外发行和销售工作充满信心。
这就是我的四点考虑。崔台长很快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到广州后马上开会做出投拍这部影片的集体决定。经过招投标等一系列规定的程序,2022年2月,影片正式启动,到现在为止历经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影片在酝酿、策划、组建团队、撰稿、筹备、看景、拍摄、包括到法国拍摄、与法方的谈判、一直到后期制作,每个阶段都得到了中国和法国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广州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崔颂东和现任台长陈家成、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以及李林、徐斌等台里的多位同志,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部影片是不可能启动的;还要感谢鲍永红编导、张蠡后期编导,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艺术贡献,这部纪录片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的。此外,还必须感谢文旅部国际交流和合作局、外交部欧洲司、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他们给予了这部影片最鼎力的支持。
目前,《康熙与路易十四》已入选国家电影局2024年巴黎“中国电影周”展映片目,将于今年5月12日晚在巴黎一家久负盛名的电影院作特别放映。希望在康熙和路易十四年间中法两国这段难得的交往和友谊永远不被忘记;希望这部影片能为加强中法人文交流、增进中法两国民众的友谊、提升中法电影交流和合作水平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张蠡:避免碎片化,更有历史感
(《康熙与路易十四》后期编导)
我认为本片有四大亮点。首先是结构。《康熙与路易十四》涉及的历史跨度很长,资料庞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得碎片化。为此,我们进行了合理的梳理,借鉴传统章回小说的做法,把电影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科技篇、商贸篇、思想文化篇,非常清晰。其次,纪录片往往离不开情景再现,但如果把握不好,太戏剧化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出戏,于是我们对片中的情景再现部分使用了特别的做旧手法,让画面更有历史感,也更让人看得投入。音乐。本片主题宏大,所以在音乐上不能做得“小”。中国和法国部分的音乐都由管弦乐队演奏,气势恢宏的同时也结合了各自当地音乐的特点。本片系统性地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康熙时期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图,而且是由法国科学家帮助完成的;又比如康熙身边有法国科学家白晋,而路易十四身边其实也有一位中国翻译家黄嘉略。片中类似的珍贵史料还有很多,相信观众一定会感兴趣。
董培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
(《康熙与路易十四》制片人)
《康熙与路易十四》由中法团队通力合作完成,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总监制喇培康。他本身是非常成功的电影事业家,又在法国工作、生活多年,这次全靠他直接和法国团队沟通;因为语言和时差问题,我们有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是从傍晚五六点一直和法方来回讨论直至凌晨一两点,他也全程给予指导。本片的中方编导鲍永红,在项目前期就进行了大量阅读,从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梳理出本片的故事脉络。还有法方导演吉尔.汤姆逊,带领法国团队与我们携手努力,并分享了很多法国的宝贵资源,让我们最终打造出一部具备国际视野,令中国和欧洲观众都能欣赏、认可的片子。更要感谢后期编导张蠡。他用了不少别出心裁的电影手段进行整合和包装,极大提高了影片的故事性,最终成片效果一气呵成,毫不拖沓沉闷。
片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展示,尤其康熙真迹《圣祖算草》,更是第一次对外公开授权展示。中法两国的多家重量级机构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包括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法国皇家家具手工场,法国国家图书馆,及广州粤海关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等。最后要感谢出品方各部门对我们的鼎力支持。作为制片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一直以来,我都是秉承品质第一、打造精品的原则,这次也不例外,力求给观众带来一部纪录电影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