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数字化与工业化背景下浙江影视产业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办。论坛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主办,由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电视艺术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文学院和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承办。
论坛由胡月担任串场主持。开幕仪式上,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首先致辞,介绍了论坛的宗旨与愿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在致辞中说,在数字化、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相信浙江影视产业定会砥砺前行,和中国影视一道迈上发展的新台阶。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霄夫致辞表示,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化成为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浙江影视产业应该继续寻求变化来应对行业的新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说,浙江是一片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之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和工业化交汇的时代,影视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浙江也在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大力推进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化进程。”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演讲以“数字化背景下电影工业体系的建构”为题展开。他认为电影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紧密联系的,是市场基础之上的工业化体系,是分工化、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的电影生产和传播系统。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对电影工业体系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数字资产的云端化和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浙江在这些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数字资产、大模型、算法、内容企业及其融合是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提高整合性、集中度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是工业化的前景,拥抱互联网、拥抱高新数字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以领导型企业和基地为“恒星”的产业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文娱行业、文旅行业、创意工业的交叉融合是电影溢价的大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主题演讲的题目是“影视变局与浙江机遇”。他认为现在影视产业或者整个以视觉为中心的行业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速度和深度都是过去少见的。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大;影视产业对消费的影响日益加大;影视内容形态越来越多元。浙江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中国影视的重镇,浙江影视产业的基因和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弹性,是面对行业巨变依然葆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姚争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浙江电影的产业升级”的主题演讲。在对人工智能与电影结缘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他提出站在新旧技术更迭的当下,电影还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到来,对浙江电影肯定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浙江的电影有自己非常独特与坚实的基础,电影产业规模可观,影视机构数量庞大,还拥有横店、象山等大型的影视基地。近年来,浙江电影产业在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制片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有成效。未来,要进一步做好智能技术赋能浙江电影产业,首先是要以数据库建设驱动内容生成;其次要是以垂直模型开发解决AI落地的问题;第三个是要科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也将会进一步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
第一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工业化升级背景下的浙江电影”,由陈旭光担任学术主持。张卫以横店影视城为例,认为浙江影视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种以局部发展来想象全局的宏观意识。在有自己特色的方面做强做大,成为全球宏观中不可替代、不可消失的一员。其次,他还提出浙江影视产业应该思考如何将实体的电影资产进行数字化转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院长范志忠在对谈中指出,浙江影视发达是基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过去一百多年来,浙江盛产制片人和影视公司。当下,浙江影视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强力支撑。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这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民营企业对科技不够敏感,这也导致了浙江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平台、发行平台以及科技或者说新质生产力研发平台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研究和投入的力度。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李晋林提到浙江影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景。一是时光坐标、华策等拥抱人工智能、工业化的企业,在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浙江这几年也在持续产出一些具有很强地域风格的人文电影,这种多样性也赋予了浙江电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院长向宇在谈到“浙江电影”概念时指出,有的电影出品单位的属地在浙江,但是主创团队和运营团队不在浙江。另一方面,从艺术角度看,有些体现浙江或者江南地域特色的电影,却并不一定是浙江的公司拍摄的。这种不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限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于电影产业时可能面临的问题。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在生成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影像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浙江电视剧(网剧)生产”,由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张邦卫担任学术主持。他以浙江影视在技术演进下的应对方式作为讨论的开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在谈到人工智能对电视剧(网剧)的影响时指出,在某些大制作和某些较为细碎的小制作方面,可能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然而,在中间范围的常规化生产方面,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戏剧艺术和繁荣的网络文学,为剧集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现实的积极开拓、在题材类型上的多样化以及在创作观念上的创新,都为当下的浙江影视剧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卢炜认为,浙江电视剧和网络剧的产量常年居全国前列,微短剧更是遥遥领先,这也见证了“影视浙军”过去的辉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当下影视产业的生态,同时也会创造一些新的机会。对于该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应对变化。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志琪结合自己的导演身份及纪录片创作经验,认为科技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甚至改变我们的合作方式,但是在与拍摄对象长时间相处后的生活体验提炼,以及在影像表达方面的原创性,都是无法替代的。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教授鲁强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输入式学习,然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内容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因此最具想象力、最具创造力的作品不是来源于输入式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