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光影视听结合的艺术,198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但是电影从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一直没有与声音结合,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是默片(即无声电影)时代。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出现,1927年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正式发行,直到30年代初,有声电影才逐渐普及。默片时代依靠观看幕布上演员夸张的无声表演,容易让观众感到无聊,于是在上海的电影院,20年代的报纸可以看到新闻,一些电影院在放映电影的时候会有现场音乐配乐,甚至一些影院搭建了自己的乐队。这样子难免会有音乐和电影不适配的情况,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声音的出现,能够让人更好地观看电影。
在进入有声片时代后,1937年,第三届奥斯卡电影节已经开始设立最佳音乐奖、最佳作曲奖和最佳配乐奖。好的音乐与作品是互相成就的,声音会带着我们回到电影故事,在不断地吟唱当中,加深印象。我们可以细数着短短百来年间音乐与电影结合完美的例子,前些年的《星际穿越》,从玉米地追逐飞行器那段配乐,再到库珀去探索宇宙中新星球以及发现这个谎言并不能成功的外星计划,花费了23年而错失陪伴女儿的成长。直到这刻,故事随着音乐的一步步递增推动,让观众潸然泪下。而它在短视频当中也会广泛运用在各个场景,诸如重逢、成功、亦或是失败。追溯远一些的历史,最有名的例子可以说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Auld Lang Syne》,也就是被翻译中文的《友谊天长地》,原调是来古苏格兰民歌并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当地民歌记录下,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除了英文外,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带着苏格兰遥远哀伤的曲调,带我们回到玛拉和罗伊相爱又分别,最后天人永别的凄美爱情故事。可以说这是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最好的影片之一,已经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尤其是苏格兰民族音乐的加入,更为此添加独特。语言学家雅各布森在《论翻译》中认为翻译有三种,一种是语言内的翻译,一种是不同语言的翻译,最后一种是符际语言的翻译——既例如绘画和诗歌之间翻译跨越媒介,我们可以说电影故事便是电影的语言。
回顾中国的电影发展史,同样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中国的民间音乐与工业化的电影结合,碰撞出完美的火花。早在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便是根据民歌改编,那就是由是周璇演唱,由田汉作词,贺绿汀根据苏州民间小调《知心客》改编的《天涯歌女》,发行于1937年,是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马路天使》作为一部喜剧片,实际上讲述的是底层百姓悲惨的生活,一群被骗拐卖的少女在妓院,同时想要找到伸张正义的律师却被钱收买。女主角小红在唱《天涯歌女》事后,是为数不多快乐的时候,前调节奏欢快,佐之以江南民歌曲调。而后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天涯歌女》显得悲怆凄切。可以说这是早期中国电影史上,中国民间音乐与电影语言结合最成功的一部了。
如果说《天涯歌女》是早期民间音乐进入视听语言的最好代表,那么电影《刘三姐》则是民族音乐与电影语言结合更为生动的例子。刘三姐的故事流传于粤桂一带,是壮族民间故事当中的传奇人物,她能歌,拥有“歌仙”的美誉。电影《刘三姐》于1960年上映,把这个壮族故事带给全国民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壮族民歌的运用。作为一部音乐电影,北京音乐都是由民族乐器演奏,与此同时壮族山歌贯穿始终。从刘三姐顺江而下的吟唱,将广西地区美景带给观众,与男主的相遇,用山歌定情。再到财主劫掠,故事的高潮便是依靠山歌对歌赢过地主。可以说壮族山歌与电影的主要故事节奏的发生都步调一致。尤其是对于观众而言,山歌与电影语言的高度配合,让人沉浸在电影当中,并让壮族这个故事和音乐在全国广泛传播。
在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也迎来全新的发展。第一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亚洲首部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红高粱》,它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抗战时期的高密乡,“我奶奶”九儿和土匪头子余占鳌一同抗日。其中又夹杂着人之间的情欲野性,奶奶和余占鳌的感情,在一篇高大的高粱地中发生。而着亦是一部民间音乐与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例子,无论是在九儿花轿中与余占鳌的相遇,还是九儿煮好高粱酒为抗日的勇士们送行,锣鼓喧天的音调,无不显示这刻激动人心的场景。而其中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最初是用山东茂腔,用一种戏曲方式写成,它的每一次出现,无不是发生在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锣鼓、喇叭、唢呐组成的背景音,用山东地方腔调的戏曲唱法,它们的每一次响起,都会带着观众仿佛回到了那片巨大的高粱地中,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发生。
《马路天使》《红高粱》《刘三姐》等这些电影当中的歌曲可以看成说是民间大众所喜欢的音乐曲调,而用到所谓高雅的乐器如古琴、筝、箫和笛子诸如此类的音乐广泛使用,其中最为著名应当是属于《卧虎藏龙》。作为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大放异彩,并把武侠这个观念带给世界。背景音乐主色调以二胡为主,冰冷凄切,便在这种背景音乐当中,男主悲惨的甚是被讲述出来。而在南行及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打斗那段,则主要运用笛子,笛声清脆悦耳,宛转悠扬。把江南的美景一一打开,而竹林的打斗更添意蕴悠长。根据作者古木之的看法,他认为《卧虎藏龙》的主题曲《交锋》,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乐器“琴弦”,这是谭盾根据《十面埋伏》的灵感,以琴弦清脆悦耳的琴弦,取代了金铁交鸣之声,为影片的武打场面增添了几分色彩。《卧虎藏龙》中的《丝绸之路》与《夜斗》中,都使用了葫芦丝,葫芦丝的音色很柔和,但却让人怦然心动,就像是一块飘逸的绸缎,很容易抓住,但却很难抓住,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感觉。
除此之外,有一首难以定义的民间歌曲,它广泛出现在华人电影当中,乃至在国外电影出现中国背景便有它,那便是《茉莉花》。它改编自江南民歌《鲜花调》,从问世开始,便广泛传播,并于1982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之一。有学者认为:“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每次在电影中的出现,都会带领观众涌起一股思想之情。江南的茉莉芬芳,指引世界华人回家的路。
通过以上的电影的音乐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民间民族音乐与电影语言完美结合。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能发挥本地优势,对于当地的民间文学起到传承推动作用,更是能够作为国家的代表走向世界。它们与电影语言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影的背景音乐摆脱传统以西方为主的管弦音乐,让世界能够看到中国传统乐器和民歌的魅力。音乐是能够跨越语言,直达人心内部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