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是马雪在进片场之前最重要的事。或许这与她多年制片人的身份相关,正是因为规划意识,让她的团队在拍摄时基本能够保证朝九晚六的拍摄进度。她说:“就算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慌张,因为我的信念感告诉我事情总有解决办法。”
从学习韩国语到导演,马雪走了二十年,这段时间里她有过影视节目策划人、主持人、韩语专家、出品人、制片人等多重身份,在她看来,“这一过程顺其自然,像沿途看风景般走到了电影创作的中心。”这一次,她放下“斜杠身份”,从一个单纯的创作者视角进入电影。
“不被看好的转型”
用马雪的话来说,“一开始身边大部分人都会带着有色眼镜,我以为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或者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当她拿着剧本问其他制片人时,“你的立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把她问得哑口无言。
但她并没有放弃,反而转头拿着剧本与其他编剧,带着非常简单的、纯粹的创作目的进行沟通,得到了创作者的认可与回应。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自己创作剧本时,她表示,“之前在电影行业工作时,接触过很多导演,比较欣赏的就是能够自己做原创剧本的导演,”因此她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就是做导演先要有原创剧本。
在创作《红色冲浪板》的剧本时,演员许伟豪就跟她表示过,演员在电影创作中比较被动,很少有演员能够参与到创作中来,很多时候剧本的角色可能也并不如意。马雪听到后,立马向他发出了邀请,“那我们自己写。”许伟豪没有犹豫就加入了。
尽管影片已经与观众见面了,马雪还是无法回答“你的立意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部电影的创作对于她来说,早就抛弃了以往遵循制片人所考虑的条条框框,在叛逆和自由中尽情创作,市场目标也被强烈的创作冲动所替代。对她而言,电影创作不单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享受创作乐趣的过程。
在留白中传递积极信念
最开始,触动马雪的是万宁的包容。她说:“大城市中,所有人仿佛是一个模子里的形象,但是在这座岛上,我像是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侠客,这里的情景与画面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影片中就表现为冲浪时的自由与灵动。
片中拍摄的大海与冲浪,就用大面积蓝色给观众留下了无垠的想象空间。为了拍好水下与冲浪画面,特意找了专业的拍摄团队,尽量抓住水下以及冲浪时的人物状态。编剧陈宇称赞:“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不尬的青春电影了,其中情绪之细腻,甚至可以从海浪不同的蓝色中表现,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浪漫!”
影片结尾三位演员的擦肩而过,也是导演为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首往事,往往会产生与事情发生时不一样的情感以及心理状态,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马雪把问题留给了观众,“擦肩而过的瞬间,不禁令人遐想,电影到底哪一部分是想象,哪一部分是真实呢?”
尽管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是马雪认为电影始终要秉持着传递积极、乐观、向上的基调。在不给出观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时,也留下了给每一位观众独一无二的留白解读空间,同时要给观众带来一种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