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15日,由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国产动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影协“影苑沙龙”系列研讨会第二场,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参加会议并致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教授马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崔蕴鹏,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追光动画项目开发高寒,《当代动画》执行主编、《当代电影》编审林锦爔等多位专家莅临现场进行经验分享与研讨交流。研讨会由北京影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杨萍主持。
饶曙光首先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国产动画电影非常有效的审美与人文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动态且不断发展的,国产动画电影对其进行创新性表达,不仅是内容层面的表达,更核心的是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符合现代年轻人认知的价值观层面的表达,这样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来,实现有效传播。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打开思路,从网络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方面挖掘新主题,从AI等新技术中发现新机会,打造新的文化IP。
马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能够跨时代去体现“共鸣”的主流价值取向,经典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有各自时代的的不同演绎,创作者用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赋予经典IP以时代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一定局限在中国神话故事,创作者只有打开视野,以更加开放且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传统文化,去拓宽其外延或进行跨界表达,才能使作品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觉;创作者也同样需要积极开拓新题材新类型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观赏体验。尤其是在新技术的推进下,国产动画的原创力和制作水平将进一步实现飞跃,所以有理由相信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将不断呈现。
崔蕴鹏指出,所谓表达,由浅及深分为视觉形象层面、主题角色、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表达,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化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较简单引用传统文化符号、借用传统文化概念更具有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创造新的动画范式起到核心作用,行业与院校要通力合作、提前部属,为未来动画范式树立新的标杆。未来,也希望各方共同合作对动画项目前期孵化提供扶持,共同将北京打造成为动画电影策源地。
陈廖宇结合自身创作经验指出,从宏观上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统并不等于过去,当前的中国在未来也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创作者要出于真诚创作,思考自己如何能为其添砖加瓦。从微观来说,当传统文化作为表达目标,创作要准确、不能变形;当传统文化作为表达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提升动画创作的审美与技法,客观上也“盘活”与传播着传统文化。当我们真实地面对传统文化,也许就能发现创新的活水源头。
高寒表示,《长安三万里》的成功非追光动画一家之所成,而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面对传统文化改编动画作品,追光动画的态度是谨慎的,力求“在守正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传承方面,力求有史可考、有据可依,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新方面,在技术上探索革新、在创作上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时代性。未来,追光动画也将继续秉持“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做中国故事”的定位,不断创作高质量的动画电影。
林锦爔指出,目前,动画电影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主要有改编神话和原创两条路径。改编神话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和审美疲劳,原创缺乏知名度、试错成本高,因此打好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组合拳是解决之法。一是内容上找到传统与当下、经典与潮流、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把握创新的尺度。二是营销上根据受众定位选择合适的档期、分线发行,以及利用系列动画电影或系列短视频,培养观众黏性,引领市场发展。
田鹏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首先都是对其思想、精神、价值观的挖掘和展示,外在的元素、符号都应该是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载体;二是动画电影创作可以大胆、有效地运用传统文化IP,并进行艺术化的升华与改造;三是动画电影要勇于创造出崭新的IP形象,以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北京影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