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中心环节,电影创作生产是系统工程,探索中国电影发展新格局是行业重要使命,借此宝贵机会结合光线传媒的生产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重新认识主旋律,尊重电影艺术规律,让题材创新、艺术创新成为创新的新动力。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提出正确认识主旋律,指出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不管什么类型都是正能量,给创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可以说主旋律的开放定义,尊重艺术规律的表述,将推动电影行业解放思想,摆脱束缚,充分尊重创作者主体地位、创作个性和追求,极大地拓展影片题材类型范围,有利于电影创作生产形成新局面。
全国电影行业包括光线传媒正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探索电影新使命、新格局的浪潮之中,可以预见今后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将成为创作主流,要求作品既要面对现实困顿和艰难,也要提供积极向上、进取、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和出路,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意识形态需求和创作者之间的平衡点,今后这类作品将大量涌现,呈现中国电影新风貌。
2024年春节期间热映的《第二十条》引发观众们的思考,成为今年两会和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取得24.5亿元的票房成绩,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制作更多类似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目前光线传媒正在创作中的现实题材作品有十多部,如根据司法领域真实案例改编的,如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条》《第三条》《第二十一条》等。光线根据本次会议重新审视计划,探索题材和类型的创新成为新生产方向。目前有超过20部作品在前期准备阶段。
二、调整电影产品类型结构,提升动画电影、科幻电影等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今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动画电影、科幻电影的比重,这是对电影发展提出的富有远见的要求,对提高中国电影科技水平,展现电影独特魅力,引领国产电影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日本等电影强国,动画电影市场份额占比高达15%-20%,而在中国市场份额大约4%-5%,这与电影强国的建设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同时表明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以国产电影总票房500亿计算,这是比较低的一个数字。动画电影如果占比15%,每年需要达到75亿票房,观影人次达到近2亿。这些年光线传媒积极探索,在动画领域不断发力,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新技术赋能和生产模式创新。目前我们有两个动画电影厂牌,同时推动动画电影的创作生产。彩条屋走的是与全国20多家动画公司共同开发、共同制作的共创模式,它推出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下中国首部动画片票房突破50亿的纪录。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将上映,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彩条屋另有《大鱼海棠3》等作品正在创作当中。
光线动画品牌走的是内地创作的模式,开发中国神话宇宙计划进展顺利。我们梳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神话题材,建立自己的神话宇宙世界观,规划几十部动画作品,目前创作中有5部电影,比如《神妖:大圣闹天宫》等,还有不少作品在制作中,计划明年上映。《三体》计划于明年开机,另有两部动画电影《火星孤儿》《群星》正在筹备中。
三、建立人才成长和管理新体系,强化制片人中心制,改善编剧地位、待遇。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模式随意化、江湖化,付出与所得不相称,导致电影专业度不高,生产效率质量低下,要求整个行业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和制作管理机制。
首先,电影行业人才的收入结构更合理,改变目前演员、导演、收入占比不高的情况。要提高编剧的收入,编剧是电影的灵魂,好剧本往往是电影成功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其地位保证有更多的创作力量,吸引更多的编剧人才投身到电影创作中。
其次,要建立一个强化制片人中心制模式。制片人中心制是世界电影行业公认的先进制度,从电影的制作、整体运营角度来讲,导演中心制不能解决全流程各环节的问题,只有制片人中心制才能让一部作品从头到尾找到责任的主体,一个电影项目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片人之间的竞争,优秀的制片人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目前优秀合格的制片人在市场上是短缺的,必须大力培养。光线传媒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截至目前共有40多位的导演处女作诞生于光线传媒,大部分人已经成为导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我们内部推行“321战略”,从公司内部选拔培养30个制片人,20个编剧,10个导演。外部实行新人战略,与100多位编剧、导演签约合作,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尤其是5年前开始实施的制片人计划,成果显著。我们还积极挖掘和帮助有想法、有创意和有潜力的艺术家工作室,目前已投资20多家优秀影视公司,推动项目扶持、资源共享,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发展。
四、建立电影生产新格局,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制定向内容倾斜的利益结构,善待投资者。近几年中国电影每年产出近千部故事影片,显示出强劲的创作活力。中小公司产量多,仅有一半能上映。大量影片票房惨淡,面临亏损,制约着健康的电影生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下一步行业的重点要在影片的精准定位和制作质量上下工夫,提高腰部影片比例。努力实现上映影片均衡丰富,通过差异化发行,改变重要档期过度拥挤的状况,提升除票房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比重,尤其是版权销售、衍生品销售比重。我建议,提供给电影新媒体版权价格,缩短版权期限。从长远来说,有关部门也应该制定面向内容创作和生产倾斜的利益分配政策,改变目前不够合理的行业利益分配格局,鼓励优质电影生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生产的新格局才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