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可为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机遇。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予以支撑。影视专业人才毕业后大多从事新媒体、影视创作与互联网行业,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影视专业人才更多接触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以西方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创作实践,其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对此,高校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内容,引导影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影视专业知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中外合作办学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在影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中,提升影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
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可在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课程育人场域中,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现阶段,高校立足影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需求,能充分发挥影视专业课程蕴含的教化功能,展现影视艺术的价值追求。基于类型丰富、数量巨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影视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既能彰显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又能展现影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影视专业课程中,着重思政元素的融入、民族精神的讲解、优秀文化的展现,可深化价值引领与精神培育,助力影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立足师资队伍实际,
提升教师育人综合素养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高校普遍会邀请国际一流高校的核心教授、学科带头人或影视行业内的大师进校担任教师,为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带来国际前沿动态、国际优秀教学资源,提升影视专业教学实效性。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传播西方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影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与文化自信水平。
高校推进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优化师资队伍水平,在国外教师与校内影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中,引领影视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实践。针对国外教师教学现状,高校可密切国外教师与国内影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之间的联系,成立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小组,带领各类教师协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的授课分工,以双导师形式为学生解读影视专业知识体系,带领学生探寻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成立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小组,形成具有中国高校思政教学时代特征的中外双教师教学体系。通过集体备课、宏观规划等实际措施,实现西方文化部分与中国文化语境、价值导向的衔接,在提升国内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同时,带领国外教师积极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高校需对国内国外教师分别开展思政育人主题培训,帮助教师系统了解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开展育人实践,进而增强师资队伍育人综合素养。
立足教学内容实际,
融入思政元素重要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为高校影视专业课程带来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国际前沿动态,彰显出时效性。在此过程中,蕴含西方意识形态的影视作品、以西方文化为主题的实践项目,已成为影视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推进影视专业课程思政,需着眼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与影视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丰富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奠定课程思政实践内容基础。
深入挖掘影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针对影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优秀案例、影视创作的实践过程,高校应指导教师从中选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容。针对以西方文化主题的教学内容和创作实践项目,高校应带领国内教师挖掘此类内容中的优秀部分,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在与国外教师的协同中调整教学侧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发展的优秀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本土影视艺术创作,在文化交融中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国内国外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全方位探索与影视专业相关的各类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应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对外关系等思政内容,以及各类影视素材与行业热点、研究动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强调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各类元素融入的可行性,将蕴含正能量的影视作品、网络素材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拉近学生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应从思政课程入手,分析思政理论知识中与影视专业相关的元素,与思政教师协作优化教学内容。
立足教学评价实际,
优化评价体系全面育人
中外合作办学进程中,影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影视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影视创作技能,力求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全面地完成教学评价,反映中外合作办学实效。立足于此,推进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高校需通过丰富评价主体、调整评价指标、创新评价形式等途径,完善影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以全方位反映影视专业课程育人实效,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重要作用,实现以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综合素质较强复合型影视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丰富评价主体,引领全面评价。高校应将思政教师、大型影视机构负责人、行业专家、大学生等纳入评价主体,与国内国外影视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评价主体队伍,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作用,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调整评价指标,考核人才综合素养。落实课程思政,高校需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关于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文化自信水平等内容的评价,力求从与影视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想道德修养角度,融合专业知识能力评价,对影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创新评价形式,及时调整教学实践。基于现阶段对理论知识的笔试考核、对创作技能的项目考核等评价形式,高校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过程的动态化检测,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重点关注教学中涉及价值观导向、精神引领等的教学内容,对此类教学实践设置相应预警机制,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中影视专业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避免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