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分钟时长的大型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生动展现了人类历史上十七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初叶期间,东西方两个大国——大清国与法兰西王国——文化深度交流、文明深度互鉴的历史全景卷轴。这幅巨幅全景卷轴,运用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原理,从多个维度诠释了这部历史纪录电影卓尔不群的价值。
一
十八世纪之交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两个鼎盛大国和两大鼎盛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当时地球上的大事。但影片尽可能避免宏大叙事和高屋建瓴的表述,而是直奔主题,开篇就立即把受众带到法国外交部的档案馆,通过这里以及其它地方丰富的馆藏文物和历史文献,展现一个又一个平实的历史故事并在其中穿插、铺陈更多的、更可见微知著的细枝末节。
正如其片名“康熙与路易十四”表述一样,影片不直接推出结论,没有是什么,只有怎么样;没有结论,只有过程;没有定性,只有呈现。通过议程设置的谋篇布局与架构设计,特别是用一个个具体可信故事的生动叙述与连接,让受众在观看与体验的过程中自发思考、自然得出自己的结论。正如著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驰名全球的“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的,“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神话。”
二
影片没有推测、没有传说,更没有“戏说”,凸显作为信史的严肃性和纪录电影的权威性。故事与细节的叙述取自有案可查的馆藏文物、历史人物的个人著述、私人信件或笔记,采访的中外专家学者均为所在专业学养深厚的权威翘楚。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亲历者与见证者的法国人白晋,在1685年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往东方的大清国,他拥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中国长期生活,成为康熙大帝的自然科学老师,后来又被委任为钦差派回法国。影片大量引用白晋所著《康熙大帝》中的许多故事和细节,丰富生动,具体可信。
三
在严肃权威的同时拒绝单调乏味,作为纪录电影,采用目前能够企及的所有呈现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还原可信的真实、还原生动的丰富。影片对于史料的引用、专业人士的采访,严格按照故事电影大片范式再现历史场景,还有多媒体特效乃至音乐等纪录片语言的加持,全方位烘托出可视、可听、可读、可思甚至可沉浸体验的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
影片表现当时中法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人物康熙、路易十四、白晋、南怀仁、黄嘉略等多人的所作所为,大多采用故事电影人物扮演的情景再现,从角色出演、场景搭建乃至器具的使用,在艺术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至少是受众想象与认可之中的历史。
四
影片画外音颇具特色,不是通常字正腔圆、居高临下的播音调,而是与受众娓娓道来的说话声,只是在向受众的每一位个体诉说三百多年前中法之间的故事,仿佛是任何一位受众的朋友,只是在与受众特定个体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营造出广播环境下窄播的“私人订制”效果;又仿佛是中国巨幅山水画,无论是哪一位受众个体在倾听在欣赏,都能享受到中国绘画散点透视中“咫尺千里”的辽阔镜像。
五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跨文化交流中,民间往来是基础、是土壤,但元首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往往发挥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元首外交的推动,背后又取决于各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精巧组合。
十七世纪下半叶,强盛的法兰西王国在取得遗产战争、法荷战争之后,亟需拓展海外事业,自然把视野拓展到遥远的东方,路易十四在派出与大清国交往使团杳无音信之后,又再次派遣使团并携带自己写给康熙大帝的亲笔信前往中国。
当时执掌大清国的是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康熙大帝。文武双全的康熙,并没有满足于军事上战胜、政治上统治经济文化水平远高于满族的汉民族,而是秉承开放的胸怀,加快了学习汉文化、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步伐,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又开放海禁,在东南沿海重要港口设立通商口岸,进一步对海外开放。
尽管康熙始终没有收到路易十四的亲笔信,尽管这两位伟大的帝王始终未曾见面,却惺惺相惜,神交长达几十年。影片细述的每一位历史人物、每一件器物和每一个故事,都在昭示他们两位不约而同、不遗余力地亲力亲为、大力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最为传神的是当白晋多年之后从法兰西再次回到中国并携带路易十四的人物画像拜见康熙时,康熙久久凝视画像的场景,甚为动容。
在1700年前后的那段历史中,大清国的瓷器、漆器、茶叶、布匹和丝绸等风靡法国继而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整个欧洲上流社会的新宠,如大作家雨果的房间里都摆满了当时来自大清的物件,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本草纲目》等中国典籍也被传入欧洲并被旅法华人黄嘉略等翻译成法文,这对有“法兰西思想之王”美称的伏尔泰、对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等著名学者的思想和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法国的玻璃制品、珐琅器具、钢琴小提琴等也成为大清皇宫的时尚,浑天仪和地球仪成为康熙最看重的物件,康熙学习西方的天文地理历法等诸多自然学科,还命白晋带队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第一个大清国全域地表的测绘工作,同时以国家方式引进西方的数学、天文学、药学以及音乐等。
遥远东方的中华文明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在这一时期彼此相互欣赏、彼此交流交融、彼此深度互鉴。
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著名论断,从某种角度看是合理的。
当今,从俄乌战争到以哈冲突、从脱钩断链到大国博弈、从阵营对抗到地缘政治,百年未有变局下变乱交织的地球,战火纷飞、危机重重。而影片所述1700年前后中法两个大国之间互相欣赏、互相盼望交流文化与互鉴文明,给当今大国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足以回望的历史、足以思考借鉴的样本。在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的2024年,这个样本更加弥足珍贵,成为人类承续过去、观照当下、走向未来的一面镜子。
影片还展现了21世纪20年代中国人对待300多年前中法文化交流的一种态度,这是作品的文献价值。正所谓你在阳台上看风景,结果你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今天,影片用当代中国纪录电影的语汇重述那段历史,其本身也构成了后来的历史。很多年后,如果后人看到这部影片,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21世纪20年代中国人看待那段历史的一种态度。今天回望过去,是穿越;今天延伸未来,是连接。正如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开篇所言:“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作者为广东省老新闻记者协会副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