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文艺工作和电影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推进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还亲自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在《厦门特区文学报》连载。近年来,厦门牢记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优势,抓住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历史机遇,把影视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发展,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为重要抓手,在推动电影节“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提升的同时,全力打造电影之城、影视之都,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以节促产、以节促城”的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努力为新时代电影事业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贡献了特区样本。
办好一个节,搞活一座城。“金鸡奖”落户五年来,厦门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践行“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理念。影视文化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过10%,每年超过100个剧组在厦拍摄,20余部热播影片来厦路演、首映,100多场影视文化活动在厦举办,6800余场公益电影深入农村、社区、校园放映。
全城金鸡:
创新集聚优质影视要素
通过发挥“金鸡奖”聚集行业资源的优势,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加强产业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举全城之力为产业聚集发展夯实基础。
(一)政策护航措施加力,在“促”上下功夫。 厦门以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为契机,从规划、政策、配套人才、金融等方面出台了10余项措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升级,为影视产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政策支持,5年来共兑现资金超6亿元,惠及1000余家影视企业。2023年修订出台《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厦门市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年出台《厦门市关于规范和优化影视剧组拍摄服务的若干措施》,健全市区两级拍摄协调服务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一站式”协拍服务平台。政策突出项目带动,着力扶大引强,重点支持重大项目、鼓励影视精品和培育产业生态,精品项目创作最高奖励500万元;突出数字赋能,大力支持数字和影视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对数字影视按投入成本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贴;突出产业链全覆盖,政策从创作、拍摄、制作、宣发等全链条给予支持,从技术、服务、人才等全要素给予保障,同时涵盖首映、节展等活动和全周期一站式专业服务。
(二)全年影棚全域影城,在“实”上做文章。厦门已建成集美集影视产业园区、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理源·未来电影世界等20个专业影视产业园区或基地,形成相对完整的影视摄制配套供应链,构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实现全域影视拍摄环境的迭代升级。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占地约5.5万平方米,拥有福建省首个高标准摄影棚群;福建单体规模最大、全流程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XR数字影棚,厦门火炬元宇宙(XR)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24年初揭牌运营。
(三)培育人才优化服务,在“效”上见行动。厦门建立起多层次影视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汇聚院校、行业、企业等优质资源,积极培育编剧、出品人等影视制作人才及策划、美术、特效、摄像、剪辑等影视专业人才。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传播学院以及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影视职业技能专业等一批影视高等教育项目陆续成立。
活力金鸡:
创新释放产业发展动能
“金鸡奖”落户这五年,厦门紧盯“以节促产”,创新激活“金鸡”招牌,打造出“影视+”全产业链条的产业蓝海。
(一)“影视+市场”扩大金鸡机遇。首创“金鸡电影市场”,构建“产业交易”体系。仅2023年,就有126个影视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厦门,涉及影视制作、文旅融合、影视科技、产业基金等多个业态。近5年来,厦门影视文化企业、机构数量年均增长10.2%,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2023年已达2286.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正午阳光、中影集团、华策影视、倍视、火焰山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地厦门,陈道明、朱一龙、张颂文、袁和平等知名影人在厦设立近200家工作室,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国家级母基金及影视文化类投资基金也纷纷相约鹭岛。
(二)“影视+文旅”形成联动效应。影视IP赋能,融入娱乐旅游观光等业态。厦门先行先试推出“追热剧·游厦门”影视旅游线路系列产品,将在厦门取景拍摄的影视剧串联起来,包装35个影视打卡点、60多条“金鸡”影视主题旅游线路、300多款“金鸡”特色酒店服务。印有陈道明、张艺谋等36位德艺双馨优秀电影人手模和签名的金鸡百花星光海岸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点,每月吸引人流超过10万人次。华强方特主题乐园、《小城春秋》影视小镇等影视文旅项目,备受游客欢迎。
(三)“影视+消费”升级消费市场。挖掘服务需求,做足影视消费市场。厦门全域获中广联合会授予“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正持续打造厦漳泉“1小时拍摄圈”。仅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就累计受理来厦拍摄报备剧组360个,累计带动消费超16亿元。每年金鸡电影节期间住宿餐饮、旅游零售等经济贡献增长率约20%。2023年,全市总票房达4.3亿元、1016万人次观影,人均观影1.9部,人均票房持续全省领先。
(四)“影视+教育”壮大“文艺后备军”。通过金鸡创投大会、青年导演论坛、演员论坛、新动力电影之夜等多项活动,帮助电影新人完成电影梦想。2020年起创新举办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开展短片评选推优,推优作品不仅得到了产业推介,主创人员还进入金鸡青年导演训练营,与知名导演、制片人等行业前辈面对面交流学习。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电影进社区“温馨家园”活动,累计放映超10万场次,观众达2000万人次。发动国贸集团等参与“光明影院”公益观影活动,关注特殊人群的观影需求;开展学生影视教育,保障全市中小学生每人每年观看10部电影。每年暑期开展儿童电影季活动,精选多部海内外优秀儿童影片,配套电影研学、光影魔术秀等儿童美育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电影艺术鉴赏力。
乐享金鸡:
创新品牌深化影城深度融合
厦门借由自身地理优势和“闽派影视”底蕴,创新挖掘、充分释放“金鸡”品牌效应,举办贯穿全年覆盖全域的影视活动,推动节城双向赋能、影城深度融合。
(一)“金鸡+厦门”品牌促双向赋能。整合打造金鸡影展品牌,每年展映国际影片新片占比高达80%,中国内地首映率超过90%,同时关注中小成本制作和艺术电影,在国内各大影展中独树一帜,既符合金鸡奖作为行业标杆的自身定位,也契合厦门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五年来,展映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167部影片,“电影+厦门”的话题度与星光度相映成辉,厦门城市形象美誉度因金鸡品牌活动不断出“新”而持续出“圈”、出“海”。
“金鸡”效应加持,影视产业链日益成熟。厦门出品电影、电视剧数量均占福建省60%以上。根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数据,2019年至2022年度,从电影备案企业数量、票房前50影片出品企业注册地来看,厦门排名不断攀升,2022年均已迈入全国前五。电视剧《山海情》《绝密使命》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四项提名。2023年暑期档热映的电影《消失的她》《我爱你!》《长安三万里》,国庆档口碑第一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均有厦企参与。
(二)“国家电影名片”助电影城市氛围提升。厦门坚持文化惠民,每年策划“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系列活动20余场。引进国际和港澳台地区优秀电影近200部,展映国产经典电影200余部,覆盖全市影院、农村社区、企业等,持续营造市民群众有感的城市电影文化氛围。电影节策划贯穿全年、覆盖全域,已经成为“市民的节日”。
(三)“华语圈”影视搭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厦门是众多台湾影视从业者登陆的第一站。依托金鸡奖在华语电影圈的虹吸效应,以影视文化搭桥,在厦门打造辐射两岸的“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品牌,短片季已成功举办四届,共有超过3500位来自内地(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优秀华语青年影像创作者参加。2023年共征集短片作品1232部,其中台湾作品165部,同比增18%;举办金鸡电影市场台湾电影专场交流会,红杉娱乐、有戏娱乐、良人行影业等15家台湾地区主流影视企业组团来厦交流并发布最新项目。
影视业具有高科技、高融合、高附加值、产业链绵长和带动性强等特性。厦门市立足区位优势,把电影作为城市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引擎,借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的契机,大力发展电影事业和产业,探索建设“全域影城”,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城市功能品位和国内外影响力,影与城相辅相成。从大力扶持影视精品创作,到金鸡影展、公益放映、“全年金鸡、全城金鸡”、影视文旅……电影已经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