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飞、彭大魔导演作品《抓娃娃》点映周末两天即收得3.6亿元票房,掀起今年暑期档观影热潮,该片正积蓄的良好观影口碑,有望成为7月票房冠军与今年暑期档更强票房耐力的标志性作品。这部喜剧片突破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合家欢类型片的市场瓶颈,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创作难题。
破解家庭教育题材电影
市场困局
不同代际观众购票与影片剧情话题的社会性广泛传播,是院线电影高票房形成的前提,以青少年为剧情主体、至少涉及三代观众的中国式家庭教育题材,无疑契合了“合家欢”式院线电影特征,吸引了众多制片人关注并试水:2019年邓超、俞白眉导演作品《银河补习班》票房8.78亿元,2022年陈思诚导演、黄渤主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票房2.23亿元,2023年苏亮导演、黄渤监制主演的《学爸》票房6.14亿元,但这三部明星参与生产的高成本暑期档大片均未达到理想的票房预期甚至出现了投资亏损。
“双减”、学区房、高考等教育话题纵然是能引发每个家庭感同身受的社会热点,但身在其中的每位亲历者与当事人难以解答的现实追问与不愿摆脱的自我困境,是导致这个社会热点高度敏感的主因。这类现实题材在文学意义上的无解,也是相应的目标观众不愿购票走进影院看一遍自己生活亲历的客观因素,所以,尽管《银河补习班》《外太空的莫扎特》《学爸》等明星大片在奇观想象力与喜剧佳构力上作出了一定努力,但仍未能满足观众对这类题材的院线大众电影创作提出的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对艺术真实的自愿消费中,有共情、有感动、有启迪。
《抓娃娃》的破题首先得益于十年来开心麻花电影的艺术风格:突出空间戏剧假定性叙事的梦幻喜剧。闫飞、彭大魔将这个原创剧作的叙事空间设定在富豪夫妇人为制造、苦心经营的贫民大杂院,与儿童教育家冒充的“奶奶”相伴的马继业不知真相,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长大成才,直到高考前夕,他发现了真相,给成年礼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个富娃穷养的教育方式选择及其所制造的贫困生活空间看似荒诞,却是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体现,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与现实基础,不同生活经历的观众会在这样的假定中找到自己入戏入梦的舒适通道,与片中人物共情。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抓娃娃》以这样的创作追求在同类题材中破题。
拓展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新境界
从《夏洛特烦恼》至今,以佳构剧的戏剧文学类型来结构喜剧电影假定性剧情,这对于开心麻花电影编导并非难事,但《抓娃娃》在假定情境中的社会性的大众共情、价值观的作者表达上有了明确努力,抛开了闹剧的浅层平庸。
《抓娃娃》建构的贫穷大院是跨越年代的,父亲马成钢有着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朴素的传统教育观,马成钢用自己的经济实力让二儿子马继业的成长在家乡的土地上向传统回望,在具有教育家素质的“奶奶”的私塾式培养中,马继业成为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的善良、勤奋、孝道、诚实令人难忘,但他并未脱离时代,他偷买爱派电脑带来的连锁事件,是导演巧妙的现实表达,“贫困”少年遭遇的现实社会险情,编导用同父异母的兄弟巧合来化解,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穿梭自如,让观众在造梦空间始终能嗅到现实气息,同时,导演把最大的善意给了马家大儿子,用极少的笔墨把该片中唯一丑角划出了自我改变的人生弧线,使得影片呈现善良温厚的人性宽度。
马继业的少年时代经受的是生活困境的历炼,而到了高考前的青年时代,他面临的是坚持独立思考而面临的价值观的选择。与以往开心麻花电影不同,《抓娃娃》除了沈腾、马丽等麻花喜剧明星主演外,更有史彭元、萨日娜、丁柳元这样的偏正剧表演风格的演员的加盟,这两类演员表演风格差异无意同频了马继业不知真相的错位,两种不同表演风格在错位剧情中实现了统一,特别在灵堂送别“奶奶”这场戏中,史彭元、沈腾、萨日娜等表演产生了巨大戏剧力量,让观众笑中流泪、泪里开怀,从马继业这样少年抒发的青春悲悯,也是以往开心麻花电影鲜见的。
从《夏洛特烦恼》到《独行月球》,开心麻花电影十年来的贯穿主题是中年人的困境解压,但《抓娃娃》却把价值观终极表达锁定在走向成年的马继业,这位具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优秀素养的高考生守正不守旧,坚持独立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思辨中,向祖辈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在未来进取的长路上,他仍不忘随手捡起地上塑料空瓶的朴素时光。马继业承载了创作者给观众在这类题材消费中希望看到的理想人格,导演把这一理想主义光芒甚至也照耀了马家大儿子。可以说,《抓娃娃》是开心麻花首部面向未来的青春片。
启发院线大片
赢得观众的创作要领
善良悲悯与青春自立,《抓娃娃》没有躺平在创作的自我舒适区,开拓了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新境界,影片不仅在同类题材上破题,更拓宽了题材本身蕴含的多义性,给观众最大的共情面,避开了观众在同题材消费尴尬。
电影造梦的艺术本性、院线影片的视觉奇观的诉求,使得追求高票房的大众电影的创作者不能偏离电影梦境创造的基本要求。“要海阔天空想、脚踏实地干”,但导演创作的想象力要落实于扎根现实生活土壤的人物塑造、情怀表达与情感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对文艺创作者,总书记提出“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这也是对导演要立好人物、深入人心的要求,导演、片中人与观众这三者的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方能有亿万大众共鸣的好电影。没有脚踏实地、直通人心的现实主义创作核心支撑,再美的想象创作的电影影像就没有了活水源头,无法吸引更广层面的观众前来影院消费。从《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到《抓娃娃》,近年暑期档高票房国产片基本遵循了这一规律。
以此反观最近《来福大酒店》《欢迎来到我身边》等明星新片的暑期票房低迷,不难发现问题出在创作者与生产者本身的认知误区。引领院线市场主流的还是能激发广阔层面观众群体消费的、具有创新与包容精神的好电影故事,而不是尚未经受市场持久检验的流量明星,流量明星与知名演员的价值含量更多体现在一部新片的投资层面而非院线市场购票层面。另外,创新的风险永远低于创作跟风,近年《我不是药神》的市场成功有着特殊的社会因素,这是随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新片难以复制的。不脚踏实地深入生活、试图以轻喜剧类型风格奢望得到院线市场认可,使得影片成为悬浮生活的伪现实主义院线电影,就很难在院线市场赢得票房佳绩。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