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影视界涌现出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影视戏仿。从《大话西游》到《夏洛特烦恼》,从《人在囧途》到《速度与爱情》,这些电影均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模仿、拼贴、再诠释,在与源作品的互文性中展示深层次的超文性。在这一过程中,经典影视作品被赋予新的生命,而新作品则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展现出对原作的重新解读和创造性变异,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模式。同时,当代戏仿文化流行与后现代文化传播紧密相关,后现代本身就是一个拼贴与戏仿的时代,这是戏仿文化流行的直接原因。因此,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戏仿元素,既可多角度理解戏仿这一古老的文化实践和修辞手法,也可深层次窥探戏仿兴起和流行背后的文化语境。
中国影视中的戏仿表达
新世纪以来,草根文化逐渐兴起,使影视产业得以冲破政治藩篱,回归本身的大众化、娱乐化。加之网络文化的兴起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诉求日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以诙谐文化为支撑,表现为解构经典、俗化英雄的戏仿才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既可打破人们对影视的传统认知,也与后现代语境下新生态的消费审美高度契合。
人物角色戏仿。在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戏仿的核心特点在于通过夸张或改编经典角色的方式,塑造出兼具较高辨识度与较强创新性的角色形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能在充分彰显经典角色魅力的基础上,让新角色更有层次和深度,从而唤起观众对原作的回忆,同时以新颖的解读带给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比如,影视作品《破坏之王》中周星驰赤身裸体的出场画面便是对美国电影《魔鬼终结者》中阿诺·施瓦辛格角色的戏仿,其不仅模仿了原作中经典角色登场方式,而且还通过周星驰特有的戏剧风格赋予其新的诠释,使观众在熟悉的情节中获得新的观影体验。此外,运用戏仿手法还可在保留经典角色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时代观念,从而赋予角色更多的时代感。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形象就是结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而进行的模仿和颠覆。影片中唐僧这一角色不再是原作中一本正经的形象,而是被塑造成一个婆婆妈妈、喋喋不休的“话痨”形象。
场景设计戏仿。场景戏仿是指在影视作品中对经典场景或著名场景进行的重新创造和解释,不仅涉及对原有场景的视觉模仿,而且包括对其意义、风格、情感氛围的重新诠释。其目的通常是通过熟悉的视觉元素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许多场景设计都是对经典影视作品《西游记》中场景的现代化和幽默化处理。同时,电影中的月光宝盒场景,借助现代影视技术通过光影效果和特殊布景,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戏谑。又如《唐人街探案》中以黄兰登和坤泰为首的两派警员在抢夺尸检报告中的站位和场景就是对香港喜剧电影《A计划》的戏仿。场景中央的宗教摆台和奖杯与混乱的场景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消解了这一场域的严肃感,而且也显示出对权威的戏谑。
故事情节戏仿。故事情节戏仿主要是对已知故事或经典作品情节进行重新编排、解读和创新的过程。这种戏仿并非单纯的复制或模仿,而是在尊重原作基础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和重新解释,从而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创作者能够突破传统叙事的限制,增强经典作品的现代感,引发观众共鸣。例如,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香港大盗麦克倒吊着钢丝绳偷翡翠的情节便是对《碟中谍》中汤姆·克鲁斯从天而降经典情节的戏仿。
中国影视戏仿中的文化意识透视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戏仿不仅是对经典故事、人物角色或场景的模仿和重现,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和思想交流。这些作品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戏谑、批判和重新解读,展示出创作者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和现代化表达,传达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和思想潮流的渗透。
一是影视戏仿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日益加快,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兴起于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交流,“戏仿”正是在这一文化语境中产生。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传统、反中心、反主流,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导演尝试摆脱传统影视作品的政治意识形态桎梏,采用非线性、非逻辑和碎片化的艺术手段创作电影,使得影视作品呈现出无中心、漫游式的戏仿风格。在此之后,《终极三国》《越光宝盒》等颠覆传统的影视作品开始盛行,并获得大众青睐。这些电影通过颠覆和批判的格调、自我解嘲的戏仿手法推动影视作品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在这样的戏仿架构下,中国影视作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发展。
二是影视戏仿中的网络文化思潮。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蓬勃兴起,而大众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逐渐倾向于工业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在此背景下,戏仿文化逐渐在网络空间中盛行。新时期中国影视中所包含的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和亚文化元素等不断消解着精英文化,与当代大众审美意识形态高度契合,同时使得影视内容更加贴合现代生活实际。此外,网络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叙事结构上,许多作品呈现出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特点,反映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偏好。影视戏仿作品中的网络文化元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促进了观众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讨论,形成一种新型的观影文化。
三是影视戏仿中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诉求。戏仿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中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原本单一的利益结构被打破,形成了多样化的利益分布,导致各个群体的文化需求也日渐多样化。而以往传统的精英和经典文化常常通过单一枯燥的形式和政治宣传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未能充分考虑到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戏仿及其产生的喜剧效果,通常通过普通人物的滑稽模仿和搞笑表演来实现。这正是许多喜剧角色和“丑角”能够赢得观众喜爱的深层次原因。影片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幽默表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底层的声音和情感,因而在网络文化中得以广泛流行并引起共鸣。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影视作品通过人物角色、场景设计、故事情节戏仿,完成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对现代社会的幽默讽刺、对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展现了戏仿表达对原有秩序和意义的消解、对现代文化思潮的融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视作品中的戏仿需要创作者在解构经典的同时,积极观照社会现实,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误区。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