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6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指导、《电影艺术》杂志社主办、《戏剧与影视评论》杂志社协办的电影《桃李无言》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中国国际减贫中心副主任李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胡智锋、侯光明、陈旭光、皇甫宜川、赵卫防、张国涛、谭政等专家学者,以及《桃李无言》总监制黄建新、制片人李晓红等主创参加研讨会。
《桃李无言》围绕广西百色凌云县、青海山荣联村小学、四川大凉山、宁夏西海固、黑龙江省曾经的贫困县龙江县等七个具体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扶贫思想指导下,中国深入开展教育扶贫事业,通过出台有关“控辍保学”、“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普脱贫”、“直属高校定点帮扶”、“贫困生上大学”、“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等各项政策,帮助全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走向更好的未来。
与会专家认为,《桃李无言》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兼具纪录真实性和戏剧叙事性的纪录电影,用七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扶贫故事构建了过去几年来中国教育扶贫事业伟大成就的整体版图,用情感丰沛的具体人事物营造出宏大的史诗感。专家还指出了本片对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对影片进一步推行海外发行提供了意见。
张宏表示,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十周年,《桃李无言》的创作正是用实际行动对总书记讲话的落实,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真实反映了新时代的教育扶贫事业。这部影片的真实之处就在于,不仅关注光荣与梦想,更用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电影语言去关注老百姓的痛点、他们的期望与奋斗,以及奋斗过程中或喜或悲的眼泪。
据介绍,《桃李无言》拍摄初期,经过大量调研,剧组认为最适合这一题材的形式就是纪录电影。主创团队调研后,决定采用7个不同的人物的故事,涵盖不同年龄段,来呈现一个完整的求学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能看到每个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够得到老师、学校,包括政府的各种帮扶,也能看到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具体的个体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奋斗史,更能反映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帮扶下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奋斗史。同时,这7个人又代表了中国教育扶贫事业的7个方面,所以主创决定采用这种方式,用典型的个人故事来呈现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为影片总监制,黄建新表示,教育是一个非常宏大与关键的主题,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能决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命运。真实是《桃李无言》的第一要素,在确定剧本和团队之后,主创第一时间前往拍摄地进行考察和采访。为了达成真实,摄制组长期与拍摄对象共同生活,让他们习惯于摄影机的存在,能够在镜头前流露出最真实的感觉。由此,宏大的主题化为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发生的变化,非常具有说服力,达成了与剧情片截然不同的感人效果。本片也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出品的首部影片,之后会结合学院教育,继续推出优秀影片。
胡智锋认为,《桃李无言》不同于普通的纪录片,具有国际视野,将中国的教育扶贫置于更宏大的语境中,这样的立意体现在影片取材的方方面面。影片没有呈现悲惨的故事,而是在困境中展示不屈服、不放弃、坚韧不拔、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由此在人类扶贫大语境下展示中国成就、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侯光明表示,观看《桃李无言》是一次震撼体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精湛的呈现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是涉及教育题材的影片中难得的佳作。影片题目为“桃李无言”,实际上是一种无言的、安静的倾诉,说是无言,胜似有言,用貌不惊人的影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够震撼甚至净化心灵。
陈旭光指出,《桃李无言》可以看作“我和我的”电影系列所树立的原型结构在纪录片领域的一次成功延伸,可以称之为新主流纪录大片。影片七个故事关注了七个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人物,涉及不同的教育阶段,又能在国家整体的视角下将他们统一起来,具有充足的史诗性。
谭政表示,《桃李无言》描绘的教育现状让人感触很深,能深切体会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扶贫事业不仅在于经济扶贫,更是教育与知识扶贫,影片中呈现的多为边远地区,其景象、人物与少数民族服装等多重信息构建了特殊视角,使影片具有特殊的意义。(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