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以及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蔡元培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文化环境,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保障,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红色微电影作为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形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历程与光辉灿烂的篇章,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微电影中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做好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路径。
红色微电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价值导向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有校格。”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大学精神,就难以形成独特的风格与广泛的影响力。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展现了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也彰显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与风貌。而红色微电影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载体,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精神引领的重要形式。
一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既是创建文明校园的受益者,更是创建文明校园的生力军。主动投身于文明校园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位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红色微电影通过描绘革命英雄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不畏牺牲的品质,传递出敬业、诚信、友善、公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们对于国家、社会和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扎实有效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比如,红色微电影《烈火中永生》刻画了一群革命英雄的伟岸形象,充满了无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所传递的革命奉献精神与乐观主义情怀,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
二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击时,容易出现文化迷失和对本土文化的疏离感。而红色微电影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伟大精神和民族奋斗历程的深入展现,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红色微电影还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形象化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光辉岁月和艰苦奋斗的历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的巨大牺牲,进而激发其民族认同感,厚植爱国情怀。
三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是文化教育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红色微电影的传播,能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进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提升。红色微电影通常以集体创作、学生参与为主要模式,这本身就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微电影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还能在合作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共同奋斗的意义,这种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于校园精神文明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此外,红色微电影在校园内的放映和讨论也可促进思想交流和精神共鸣。在观看红色微电影之后,通过组织讨论会、分享会等形式,学生可以就微电影的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思考,进而推动校园内良好学术氛围和思想氛围的形成。
红色微电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有效实践
红色微电影通过短小精悍的叙事,可深入浅出地传播红色文化,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使命感潜移默化地植入大学生的心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让红色微电影更有效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内容策划、传播路径、参与机制等多个层面入手,以确保其深入人心,并形成持久影响力。
1、精细化策划内容,增强思想引导力
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提出电影接受的三个层面,即“迎合观众、适应观众、改良观众”。对于微电影而言亦是如此。当今时代,大学生的观影需求已发生深刻转变。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者需俯下身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切实打造符合新一代受众群体的红色微电影内容。有学者指出,红色微电影要更好地吸引大学生观众,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故事性;二是注重视觉奇观,诸如《红色气质》《少校村官》等影片;三是青春或时尚元素的运用。相较于严肃、崇高的宏大叙事,那些励志、时尚的元素更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红色微电影《我要演八路》将抗战文化与当下“筑梦计划”等热点项目相结合,在众多高校中取得良好反响。
因此,高校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思想的基础上,积极融合青春时尚元素和现实话题策划红色微电影内容,以确保红色微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具备极强的思想感召力。首先,高校在策划红色微电影的内容时,必须进行广泛的调研和信息收集,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兴趣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而更精准的把握红色微电影内容策划的方向,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其次,在内容策划中,应加入一些青春、时尚元素,通过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青睐与认同。其可通过年轻角色的塑造、充满活力的情节设置,展示青年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进而强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比如,江西应用工程学院策划的红色微电影《革命忠魂,信仰之光》以爷爷讲述方志敏的故事为指引,展现了当代青年学习方志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心路历程。作品以小宇的视角,通过参观烈士陵园、走访方志敏陈列馆、聆听红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等情节,将方志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引发观众对英雄事迹的共鸣,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多元化传播路径,提升文化渗透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想在高校中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善于利用各种传播渠道,使其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校外全面覆盖,从而提升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力。
首先,在红色微电影推广过程中,传统的校园放映活动仍然是重要的一环。学校可定期组织校园放映会和红色主题影展,为学生提供集中观看红色微电影的机会,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影氛围。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使观影不再是单向的文化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多向交流的文化体验。其次,在信息化和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微电影的预告片、幕后制作花絮、相关故事解读等多样化内容,使学生对红色微电影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这些平台的互动功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讨论、分享观后感的机会,从而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比如,南阳师范学院在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学校为建党百年制作的红色微电影《无畏》,引来数千名大学生点赞、评论。最后,高校还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拓展红色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例如,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播放优秀的红色微电影作品,或者与文化艺术机构合作举办红色主题影展和交流活动,这些都能够使红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3、优化学生参与机制,激发校园新活力
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红色微电影的策划、拍摄与推广中,才能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校园文化建设新活力。
首先,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红色微电影制作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成立红色影视制作社团或协会,让学生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创意。其可定期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色影片观摩、专题讨论会、拍摄工作坊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社团可以组织创作小组,进行微电影的策划与拍摄,而学生们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题材、创作脚本并负责不同的制作环节,从而使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形式更具个性化和多元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定期举办红色微电影创作大赛或主题作品征集活动。这类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还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全程参与,从题材选择、脚本撰写到拍摄制作,完整地体验微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影视制作技能,还提升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红色微电影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意义。在实践中,通过内容策划、传播路径、学生参与机制的创新,不仅可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力,也为新时代的青年提供了一个理解、传承并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使红色精神在新一代中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五个一’文化育人体系为引领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工程”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