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优秀精神品质,是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大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传统固定的教材,需要思政教师认识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并不断增强自身思政素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大思政”建设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色的重要资源,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红色文化普遍以背景知识、考点知识等形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一定程度上起到红色育人的教育作用。但又容易因课时限制、考试要求等,使得红色文化内容无法全面精准展示,或使思政课堂陷入死板教条的困境中。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可考虑借助红色电影的方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机融入。
契合思政课程内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其所囊括的课程体系是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教育性与文化性的关键部分。与之不同的是,红色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诞生并发展,内容体系庞大。红色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非要将全部的红色文化灌入思政教育中,而是要选择与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体系等高度一致的部分,有力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中华民国建立”这一课时,将红色电影《辛亥革命》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契合学生认知特点,补充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因时而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学生的认知偏好、学习途径也在不断变化,而新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为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聚焦学情分析,选择契合时代背景与学生认知风格的红色文化资源,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例如,同样是选择与抗美援朝有关的红色文化,相比于年代久远的红色电影,教师可以选择新上映的、更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偏好的红色电影,如《长津湖》等作为补充内容,强化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升华,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素养培养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思政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与引导者,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目前教育实践来看,部分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教学依然以传统灌输教育为主,使得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在未来发展中,高校思政教师应切实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融入。
具体来说,以往高校思政教师在传授红色文化时,仅仅将重点放在内容选取上,只是为完成表面教学任务,并未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自觉参与有关红色文化的主题培训活动,正确认识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以课堂教学实践为第一手资料,主动研究更契合、更高效的教育手段。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尝试将红色电影作为课堂导入,将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课程内容中,将红色电影《四渡赤水》融入长征精神课程内容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些都要求思政教师真正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观念、真正认同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真正具备较高的红色文化素养。此外,思政教师应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融入效果的措施。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面向全体学生,但实际上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学习收获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思政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针对历史专业学生,重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历史事件、时代背景;针对师范专业学生,重点引导他们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自我讲述与转化表达等。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红色思政氛围
要想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需要从根本上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与融入形式,为思政课堂教学带来全新可能。实际上,在当下倡导的“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存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存在于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红色文化融入提供良好契机。
创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一方面,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鼓励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微电影拍摄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同时,为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专业性,高校可以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牵头成立红色电影社团,以“红”为契机,定期举办有关红色电影主题的展播活动。例如,在国庆节组织播放红色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直观展示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节点,帮助学生深刻感受红色文化中所传递的民族精神,体会普通人与国家休戚与共、同心同力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思政教育的“闭环”。另外,高校应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党史馆等,使学生遵循先辈们的红色足迹,重温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峥嵘岁月,进而强化学生思政学习体验,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线上平台为渠道,创设内化性的育人环境。新媒体时代,高校可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教学平台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系统支撑,与线下活动相对应。为此,高校可根据线下思政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主题,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展开对同一红色思政主题的宣传,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知感悟。例如,围绕“革命精神”这一主题,在线下活动结束后,高校可以线上剪辑制作与之相关的短视频,拓宽推广范围,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探究电影中传达的革命情感。另外,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开办以红色文化、红色电影为内容的线上思政选修课,突破课程的常规考查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制作成微电影、短视频等,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成果内化于心。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