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的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副会长陆弘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张志君,《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文艺报》编审高小立,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陈中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影评人谭飞,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以及《熊出没·重启未来》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尚琳琳、导演林永长、编剧崔铁志等影片主创参加了研讨。
会上,主创们介绍了影片的基本情况和创作心得。尚琳琳表示,片中小亮和光头强代表着两面,光头强代表了中年感和无力感,小亮则代表了少年的执着和勇敢,“我们希望在新年到来之际,给大家更多的温暖和感动,让观众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能够拥抱生活中的美好,能够重拾重启未来的勇气。”
林永长归纳了“熊出没”的创作原则:希望能给观众、小朋友带来欢乐、感动,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正能量,“这也是我们的创作目的”。
《熊出没·重启未来》以末世主题聚焦环保题材,崔铁志表示,环保一直是“熊出没”题材创作的核心理念,但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展现说教的故事,“末世的设定本身充满了预言性和歧视性,不需要过多做宣讲,观众自然联想到是什么导致片中的情况出现,进而让大家思考,所以我们进行了夸张的幻想,用未来隐喻我们自身的创作表达。”
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和学者也交流了他们对《熊出没·重启未来》的看法和感受。邓光辉表示,“熊出没”系列最大的贡献是加速了中国类型电影的新融合,以动画片的形式融合多种类型元素,让“熊出没”成为在儿童观众和成年观众中都有着广大粉丝群体的经典作品,“这种创作探索能为春节档和此后的中国电影提供有效拓展,也是为中国电影‘重启未来’。”
宋智勤表示,从第一部“熊出没”电影上映至今,该系列的动效、画面、剧情和角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该片从关注身边的故事出发产生情感投射,有奇观、有共情、有成长,在保证通俗娱乐的前提下,逐步探讨更具当代性和思辨性的电影主题。”
饶曙光认为,“熊出没”系列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能够把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工业化提升和中国电影科技能力的不断赋能都带入新的影片当中,“作为动画科幻大片,‘熊出没’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留下了很多可供总结的经验,也对我们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尹鸿看来,“熊出没”多年一直保持着高密度的准确剪辑和密集的信息量,在中国动画片当中极其难得。“故事很复杂,有太空穿越、时间穿越,有父子关系、超级英雄、英雄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能够引起观众关注的要素,以及对当今社会的观照,这些都是影片持续升级的一大体现。”
陆弘石认为,《熊出没·重启未来》彰显了影片的影院性。“从《熊出没·重启未来》这个片子来看,我觉得幸亏有这样保持了自身原创力的作品,使得我们仍然有一批观众还是会为了这些品牌看电影,在当下全球电影的发展环境当中尤为重要。”
李剑平注意到了影片的视效制作,他表示,片中特技特效的表现恰到好处,制作很好看,但没有盖过剧情,“里面有很多画面,三维效果等做得非常好,但没有炫技,特效制作和符合剧情的需要,和观众的想象紧密贴合。”
赵卫防为影片选择的主题“点赞”,在他看来,“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世界”这一拯救世界的主题,不仅能吸引儿童观众,也能和成人观众建立起共情。
高小立对“熊出没”系列的进步印象深刻。她认为,《熊出没·重启未来》已经可以被称为科幻大片,而且是穿越到未来的科幻片,“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到,中国的动画工业、技术更加娴熟,也更加先进,跟上了整个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步伐,我觉得《熊出没·重启未来》跟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幻片相比都不逊色。”
索亚斌认为“熊出没”是最成功的动画片IP品牌,“连续十多年的系列创作不仅伴随着动画片的变化,还有市场的成长、商业美学的变化以及观众的迭代,这个系列能不断吸引新的年轻观众入场,能够在合家欢特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不断丰满它的故事情节、主题元素、风格特征,这一点相当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