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使命,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复兴及社会进步。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影视类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作为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影像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
价值观塑造功能
红色革命题材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它以影像为媒介,通过价值观塑造、民族精神传承、历史认知深化和审美教育等多个维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动力支持。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革命先烈、战争英雄、优秀党员等身份出现,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舍生取义、前赴后继,这些革命年代的英雄形象通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典型的行为模式,不仅传递了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还深刻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斗争。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
二、发挥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
文化传承功能
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表达,更是现实的反映,它孕育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却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蕴。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影像的方式再现了革命历史的真实面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与精神谱系,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桥梁。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挖掘红色资源、叙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中展现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汇聚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跨越时空界限,以直观的影像形式传递给观众,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关键纽带,在高校文化育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承载着革命记忆与精神遗产,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高校应着重营造优良校园文化生态,塑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精神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红色基因熏陶下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长为有根有魂、底蕴深厚的时代新人。
三、发挥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
道德教育功能
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不仅传递了历史和文化,还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个人品德塑造方面,红色革命题材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大学生展示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严守国家秘密,做一个正直可靠的人。从家庭美德的涵养来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中展现了很多温情与担当的内容。如影片中很多革命者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得不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是依然记挂着家人,通过书信传递对家人的思念与嘱托;有的在与家人有限的相聚时光中尽显关爱与呵护,这些温情的电影画面让大学生明白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及传承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于社会公德培育而言,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呈现出革命者们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行为,为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激励着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为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应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中的道德教育素材,将观影与教育引导相结合,不断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电影所传达的道德内涵,将电影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发挥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
审美教育功能
优秀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既是呈现美育元素的载体,也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电影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到音乐配乐、镜头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影片中壮丽的山河景色、激烈的战斗场面、细腻的人物情感刻画,激昂澎湃的言情,无不展现出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大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种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红色之旅的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走访革命老区,重温革命精神,参观革命圣地了解革命史实,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其光辉事迹,抓住审美对象蕴于内而形诸外的形象特征,激发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和体验。
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红色影视文化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应当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机制,积极探索红色革命题材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让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征程中体现更多的教育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新疆工程学院讲师)本文系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地后期资助项目、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研究》(24XJC710002)、2024年新疆工程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培育基地《新疆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研究》(2024xgyrjd08)、2023年新疆工程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XJEDU2023J049)阶段性成果。